图为导演杨磊
图为演员赵立新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聪发自上海)“和稀泥”一向不是上海电视节行业论坛的特色。2016年,编剧汪海林在电视节论坛上痛斥“电视剧选片权落在色情狂手里”,2017年,《人民的名义》中的“育良书记”张志坚,也忍不住在电视节论坛吐槽天价片酬演员“你们不配”。因此在媒体眼中,无人“放炮”的电视节是寂寥的。昨天,第24届上海电视节第三日,寂寥终于被打破。
赵立新炮轰“眼球经济”
别再叫我“老戏骨”
炮轰是从昨日上午本届“白玉兰奖”评委会见面会现场开始的。
第一次担任白玉兰奖评委会成员的演员赵立新发言提到,自己心目中好的电视剧要看价值观、真诚度与审美高度,“但今年到目前,能满足这三个高度的作品非常稀少,很多剧隔着屏幕都能让人感受到虚假、不真实、胡说八道。”
国产剧不缺钱,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赵立新说,在创作现场经常看到剧组之间比着用好镜头、好机器,但换来的却是内容上“越来越空洞”,审美上“越来越粗糙”,“对不起那么多钱,对不起那么好的技术。”
他尤其不理解所谓影视剧要“吸引眼球”的说法,“我们的眼睛到底怎么了?是蒙上了什么,需要不断吸引它、刺激它?”就连“老戏骨”这个称谓,他也觉得是“吸引眼球”,“起初我还觉得挺新鲜,现在听着像侮辱,求大家别再叫我老戏骨,我就是演员。”
高群书怒斥“爆款”
导演都在瞎糊弄
的确,从2018年开年以来,因为“传统强势项目”古装剧播出受限,现实主义题材又未有好的表现,电视剧表现乏力,到现在为止未能出现一部爆款,与去年电视剧话题高企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爆款缺失”的现状,也让靠电视剧导演身份起家的评委会成员高群书直言对当下的国产剧“很不满意”,“技术、资金、媒介越来越好,为什么剧集的表现力连《渴望》那个年代都达不到?”高群书总结,“是因为电视剧变成了谋生、圈钱、上市的手段,是大家对电视剧的操作出现了问题。”
他还特别点到圈内盛行的“执行导演”问题,“很多所谓的流量爆款,一看就是导演瞎糊弄,看不到他认真在拍,或者很多都是执行导演在拍。”
杨磊吐槽业内“新标准”
拍摄速度越快越受欢迎
有关国产剧拍摄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昨日下午的企鹅影视“颠覆世界·洞见未来”互联网影视发展新趋势主题论坛给出了一个原因——时间问题。包括制片人黄澜、导演杨磊、演员赵立新、张志坚在内的从业者都提到,打造精品剧除了难在钱上,还有“时间”。
谍战经典剧《红色》的导演杨磊提到,前段时间去美国学习时问及当地同行,美国一集肥皂剧需要拍摄多少天,对方回答5天,“像《24小时》那种剧集,一集可能需要拍12天。”
他苦笑,“肥皂剧一集都要拍5天,我们呢,一天拍两集。”他还提到,经常有制片人来询问他“一天能拍多少集”。原来,拍的速度快不快已成为判断一个导演到底合不合格的标准,“我觉得很可笑,这不应该是评判标准啊。”杨磊提到,国产剧的制作当然不可能达到12天拍一集的美剧标准,这不现实,“但多给一些时间,让创作者用最合适的时间拍出最好的东西,去把握那个平衡,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