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做客长江讲坛,分享唐诗和宋诗有何不同
2024-08-18 12:2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黄佳文

实习生 周芸冰

8月17日,长江讲坛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主讲分享《诗分唐宋:中国诗学的核心传统》,线上线下2万余名读者收听。

诗赋功能在唐宋两代的变化

朱刚教授讲道,在唐朝,唐人作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为了抓住改变命运的有限机会——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但中进士的人数少之又少,不足以激励每个人参与其中。所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唐人认为作诗是呈现自我的主要手段。因此唐人会在旅游的时候在墙壁题诗,描写沿途的风景,抒发旅行中的感受;也会把自己的诗词作品装订成册分享给他人传阅、品鉴、交流。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变得更加完善,中进士的人数从一次十几人到了最多可有八百多人,社会的管理也更加合理,管理阶级的人不再是以前的贵族,而是通过科举考试的精英。此时,诗歌已经成为社会精英们的交流工具。经过王安石变法,科举制度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从诗赋进士到经义进士,诗歌的地位也随之变化。诗不再是基础教育,而是一项专门技能,只是有兴趣的人才会继续创作。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唐诗和宋诗,除了创作功能上的不同,在内容和思想上也有不同。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朱刚比较了李白和苏轼七言长诗的不同,展现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区别,也体现了唐宋诗词的差异。李白具备所有被我们认为诗的特质的东西,苏轼则力破余地,把所有不具备诗的特质的东西变成了诗。李白为诗而生,为诗而死,而对于苏轼来说,诗也还只是他所掌握的才学之一。朱刚还通过对比王维和黄庭坚诗中禅意的各不相同,来诠释诗分唐宋。诗佛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从视听觉全方位带我们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黄庭坚的“白云横而不渡,高鸟倦而犹飞”感受到他用托物言志、对句的手法来营造画面,以议论和才学为诗。

(本文图片由长江讲坛提供 摄影:王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