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至29日,中国人民大学“中欧文明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在苏州校区召开。本届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是“文明的曙光:世界各地书籍的形成及其早期历程”。来自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杜伦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荆州博物馆等高校和机构的中外知名学者与青年学者、博士生,就世界各大文明中最早期的书籍及其形成过程展开深入探讨。
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委书记唐杰发表了致辞。他表示,来自世界各地著名高校的专家齐聚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一起探讨各文明的第一本书,一定会增进文明间相互理解和激发新的学术问题。苏州校区承接了学校中欧文明论坛的工作,期待能继续与国内外专家合作,为跨文明交流和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在致辞中感谢各位学者的莅临和支持,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中国人文学者的责任和担当,也是文学院在2017年创办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的初衷和一直以来的努力。他强调,这种比较的视角能让各文明的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获得意想不到的学术成果,并增加文明之间的交流从而营造出更加包容的世界,让中国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理解中国。
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学者们聚焦于早期古代文字传统的形成,关注其中的社会文化、知识实践、学派流变、历史参与者,以及物质载体和媒介等诸多层面。研究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印度、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叙利亚、古希伯来、古代日本和南亚等古代文本文化的十位学者,以及六位中国古代文本文化的学者分享了不同区域的个案研究,呈现了不同文明中“早期书籍及其形成”这一重大学术主题的丰富内涵。
此次会议为人文领域的前沿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深入解析不同文明中早期书籍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与会专家不仅丰富了对于文明发展的认知,也为当代社会阅读实践的变迁提供了有益启示。与会学者普遍认为,这场跨学科、跨文明的交流为重塑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历史提供了全新视角。以往对于文明源头的研究往往过于关注单一文化,忽视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而本次会议正是试图打破这一藩篱,着眼于世界范围内早期书籍的产生及其历程,为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了全新视角。
据悉,“中欧文明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利用中法合作办学资源,与法方合作高校共同精心打造的高水平学术对话平台。立足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国际化办学优势,汇聚学校相关学院、长三角地区相关高校、外方合作高校的丰富学术资源,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智库体系和“年度论坛+365天”运行机制,举办学术活动周、年度综合论坛、学术沙龙、专题工作坊、系列讲座等活动,为中西方顶尖学者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对话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