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已公布的资料来看,该宋金时期长条形窑炉多发现于京津地区,在陕西地区还是首次。”9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表示。
据介绍,今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陕西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东大道以北,科源一路以东,科源路以西,沣东二路以南的宗地工程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灰坑8座和1座陶窑。窑炉为半地下式,直接在生土上挖建,上部已被破坏。由窑室、烟道、火膛、窑门和操作间五部分组成。操作间南部已被现代排水管道破坏。
窑室平面呈东西向长条形,从现存部分推测应为拱顶,平底。壁面粗糙,可见明显的工具挖掘痕迹。壁面经过高温烘烤形成烧结面,土质坚硬。底部窑床经火烧呈青灰色,土质坚硬。窑室内填土为红褐色花土,土质较疏松,内含大量红烧土块和少量草木灰。出土有石块、泥坯砖、沟纹砖以及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板瓦和瓮底。窑门位于窑室东南角,用泥坯砖平砌封堵,缝隙间填塞泥土,内侧已被火烧呈红色。烟道位于窑室西壁中部。烟道内填土为红褐色花土,包含大量红烧土颗粒,出土有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筒瓦和瓮底。火膛位于窑室与操作室之间的生土梁中,自西向东共分布有9个。火膛内壁经火烧呈青灰色,底面附着大量红烧土颗粒及草木灰。西侧四个火膛还存在用残条砖、泥坯砖混合泥块封堵的现象,火膛内侧可见明显的火烧痕迹。窑炉的操作间位于窑室南部,其南部被现代排水管道破坏,东、西壁仅存北段部分。壁面均斜向内收,北壁较陡,东、西壁较缓。底部呈缓坡状,北高南低。内填红褐色花土,土质疏松,包含大量红烧土颗粒和草木灰,未出土其他遗物。
“这个窑炉的形制与天津蓟县东营房金代窑炉非常相似,只是后者窑室更长、火膛更多,达13个之多。由于同时还出土有辽金时期沟纹砖和板瓦,所以该窑炉年代大致为宋金时期。”考古专家告诉记者,从窑炉形制特征来看,其可能来源于北方地区隋唐时期的多火膛连室窑,这为研究宋金时期窑炉工艺与砖瓦手工业考古研究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资料。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张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