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艳
摄影:新闻记者 萧颢
通讯员 朱晓艳 程露
大江奔流,浩浩汤汤。专家学者在武汉畅谈长江文化,长江之歌再次在长江之畔响起。
今日(9月14日)上午,作为“长江文化艺术季”的“学术长江”版块,“长江文化名家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东湖宾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荣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王巍研究员,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教授,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贺云翱教授,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研究员的主持下展开主旨研讨。
王巍研究员以《长江中游地区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为题作主旨演讲。他强调,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呈现出以下特点:长江中游是史前文化比较发达、文化内涵颇具特色的区域。丰富的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长江中游地区在同周边其他区域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距今5000年前后,构成早期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一体化伟大进程的深度参与和积极贡献者。
陈伟教授聚焦出土简牍,分享了《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历史文化研究》。他认为长江流域出土的简牍,数量众多、时代齐全、内容丰富、保存比较好,既是一道独特、亮丽的文化景观,又是研究长江文明与中华文明珍贵并且更加可靠的文献资源。其中,两湖地区出土简牍丰富且精彩,是由于春秋时期以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达并具有适合简牍保存的埋藏条件。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教授立足新时代视角,以《承前启后: 新时代视野下长江文化研究的意义》为主题进行交流。他提出新时代下加强长江文化研究要注重几个方面:一、加强对长江历史文化的研究,促进长江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将长江文化研究院建设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学术平台;三、进一步加强长江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四、启动长江文化研究工程。
作为国内最早关注长江文化的学者之一,贺云翱教授分享交流了《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关系的现代认知》。他认为,长江是长江文化得以产生和万年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四大文明板块”之一,促成了二元一体中华文明结构的形成,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践的战略性、引领性区域。
在总结环节,主持人刘玉堂研究员指出,湖北是长江文化研究的战略要地,30年前,也就是1994年,楚学泰斗张正明先生在报纸上连载24篇《长江史话》,在全国较早地系统讨论了长江文化;20年前,也就是2004年,由湖北省社科院策划,季羡林先生主编的“长江文化研究文库”出版,这是学界首部长江文化研究丛书;现在,2024年,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武汉大学共同发起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开启了校地合作引领长江文化研究的新探索。“它的成立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开放的平台、协同的机制将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长江文化研究等各项工作,共同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长江智慧。”他表示,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继往”也是“开来”,是“守正”也是“创新”,要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积极推进长江文化资源的活化,构建长江文化多渠道、立体式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