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打起精神”,为《风流一代》寻找观众
2024-11-18 20:21: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首席记者 戎钰

视频剪辑 彭婉馨


贾樟柯用22年时间拍摄的电影《风流一代》,将于11月22日登陆全国影院,限时上映22天。如此有仪式感的上映策略,能不能让《风流一代》与更多观众相遇?

11月16日,著名导演贾樟柯来汉,开启电影《风流一代》首站路演。在与武汉影迷交流时,贾樟柯坦言,《风流一代》定档当天就遭遇盗版危机,让他颇为尴尬,但他只能打起精神,“拼命地去找我们的观众。”

任何时代都需要“风流一代”

电影《风流一代》由贾樟柯执导,赵涛、李竺斌领衔主演。电影以一对恋人横跨20多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用镜头再现了2001年至2003年的时代风貌,电影里那些质感各异、风格不同的画面和音乐,记录了千禧年初期的社会景象、几代国人的情感记忆,也暗藏了贾樟柯这20多年电影人生的印记。

贾樟柯介绍,《风流一代》的拍摄始于2001年,最初的片名叫《拿数码摄影机的人》,“因为那个时候开始有了数码,拍摄很方便,相对也很便宜,所以它让我一直想实现的一种游历式的拍法变成可能。”

那一年起,贾樟柯和团队带着小小的数码摄影机,四处游历,边拍边编故事,“当时是千禧年代,大家都很激动,社会很有能量,人们都有一种想出去闯的活力,非常感染我。”

贾樟柯最初计划只拍2、3年,但后来发现,自己找不到理由让拍摄停下来,就这样断断续续拍了22年,直至这些素材组成了《风流一代》。

为什么要改片名?因为电影拍了22年,《拿数码摄影机的人》这个名字已经不适合了,在剪辑的时候,贾樟柯突然想起‘风流一代’这个词,最终片名就此诞生。

何为“风流一代”?贾樟柯的解读是,“‘风流一代’是不安于现状去努力改变自我的一代,不管什么时代,其实都需要这样的人。”在贾樟柯看来,电影里的几位主角就是“风流一代”,他们在变革中成长,渴望出去闯荡,最后可能有人付出了代价,也有人“捞到了世界”。

今年5月,《风流一代》以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身份亮相第77届法国戛纳电影节,这也是贾樟柯第6次携作品参加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角逐。影片在戛纳放映后,很多影迷都发文提到了女主角赵涛在电影中一言不发的默片风格。

在武汉路演活动中,贾樟柯也回应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

“你可以说它是默片,也可以说它是歌舞片。我剪的第一版,是比较强情节的,因为我们的素材是足够支撑的,但是我后来发现,这样的强情节有点‘窄’。”贾樟柯认为,既然他们已经积累了22年的影像素材,那完全可以换一个剪辑思路,在一个主线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把观众带回到过去,“我们的电影里用了19首音乐,我觉得这些音乐也是对巧巧(赵涛所饰演的角色)一直不说话的一个回应。”

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

10月25日,电影《风流一代》终于定档,宣布将于11月22日全国公映。但让贾樟柯猝不及防的是,就在他定档的这一天,网上出现了《风流一代》的盗版资源。

面对这个“晴天霹雳”,贾樟柯先是请来维权团队迅速应对,又主动发文请求影迷拒绝盗版。他在文章中自称“心如刀绞”,并以一个“拍电影的人”的身份写道,“我有一个卑微的请求。大家如果有条件、有兴趣,《风流一代》的第一次体验还是留给电影院吧。感谢!”

11月16日,贾樟柯在武汉路演活动上也提到了这个风波。他坦言,今年的电影市场不太好,他作为导演只能努力去寻找观众,“既然是处在市场艰难的时候,那导演就主动一点,去找到自己的观众。当然,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个困难,我们定档那天就被盗版了,好尴尬。但没关系,就打起精神,让尽量多的观众能够在电影院里看到这部影片。”

贾樟柯始终坚信,大银幕给人带来的视听感受,与在家里看电脑是肯定不一样的。但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当下短视频等多种文化消费产品来分抢电影的“蛋糕”时,他并没有否定“小屏幕”的价值。

贾樟柯说他也很喜欢看短视频,“因为它可以很集中地传递信息,形成一种语言。我以前看过一个短视频,讲各种交通意外的,当那么多意外被三分钟连在一起,你对生命的无常、不可知的感受是很强烈的。”

这两年,电影院的观众在慢慢流失,很多业内人士将之归咎为短视频、游戏等产品的竞争,但贾樟柯反而觉得这是一个电影的调整期,“电影在这100多年里遇到过非常多的挑战,我们要重新思考,怎么调整电影的语言?电影对于观众、电影院对于观众来说,最有吸引力的是什么?”

贾樟柯表示,电影是包容能力很强、自我革新能力很强的艺术形式,作为电影导演也要具备创新的勇气,“这个阶段肯定是很艰难的,但是我相信,电影是有这种革新能力的。”

(图片来源:电影官方公开资料)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