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来临,高等院校曲艺人才培养面临怎样的挑战?科技飞速发展,院校相关课程设置要进行怎样的调整?近日,由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中国曲艺家协会、上海市文联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论坛在沪举办。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曲艺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专家学者,还有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的优秀教师,以及从事曲艺理论研究青年才俊齐聚一堂、献计献策。
2022年,曲艺相继被列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完成了从一门艺术到一门学科的跨越。中国曲协曲艺教育与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郝戎称:“随着曲艺获得本硕博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的资格,曲艺教育事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因而,更应借助曲艺专业的设置和学科建设的契机,从表演深化到演剧,从演剧拓展到演艺,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弘扬传统美德、激发民族精神。
“我们要尊重并继承前人研究成果,但也不能被其束缚。”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秘书长贾振鑫表示,曲艺学科实践性很强,学习若仅靠模仿是难以推陈出新的,“现代曲艺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AI技术发展带来影视行业的变革,这股风潮也不可避免地将席卷戏曲曲艺领域。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教授厉震林分享:“人工智能或许不能完全代替人,但如果不掌握人工智能就可能面临淘汰。曲艺的发展,也应考虑如何巧妙运用AI,打造新的作品。”
曲艺艺术的影响力不局限于舞台,它灵活的表演方式和诙谐幽默的表达也能被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海市曲协顾问、滑稽名家王汝刚前不久参加了“上海市十佳民警”评选,就深有感触。其中有位民警将工作案例用生动的故事讲述,听得人笑中带泪。事后,王汝刚夸他好口才,没想到对方说:“都是从小听《滑稽王小毛》耳濡目染练出来的口才。”
这次偶遇,让王汝刚既欣慰也很受启发:“学点曲艺技巧和表演,随处都用得上。”但让他着急的是,老一辈虽然留下了很多曲艺财富,但这些口头文学却缺乏理论梳理,他建议专家学者,应多关心曲艺生态状况:“我们的口头文学有自己的审美本性和艺术规律,有历史知识、民族风情,都是宝贵的文化财产,应当被更好保存。”
要保存地方曲艺,先要保存地方语言。如今的新一代“上海人不会说上海话,扬州人小孩不说扬州话,苏州人不会说苏州话”,对此,王汝刚呼吁要让下一代学好三种语言:“普及普通话、保护地方话、学会外国话。”正所谓“学会三种话,走遍天下都不怕”。他期待,更多曲艺工作者能融入高校平台,总结经验、现身说法,通过平台进行分析、鉴赏,分门别类,保存曲艺文化的脉络,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曲艺艺术。
学术研讨期间,曲艺演员们也走进上海戏剧学院展现舞台魅力。“送欢笑”专场演出云集南北多种曲艺形式,不仅囊括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多项获奖作品,也有因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红的陕北说书《黄风起兮》,坐镇主场的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的“梨园新苗”也精彩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