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江河交汇 水韵千里”第七届扬子江诗会主题诗歌朗诵会在镇江西津渡举行。作为长江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的武汉,孕育着诗性与家国情怀,鲁迅文学奖得主、来自武汉的诗人张执浩来到镇江西津渡,感受镇江的江水诗情。
“我家距离长江边很近,只要有时间就去去江边散散步,有一天我从我家门口一路走到长江二桥突然就萌生出一个想法,我要从武汉走到南京去。”这一突发奇想的产生也并非没有原因,张执浩主张我们今天的文人应该恢复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行走。“时代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现在能够走到的地方越来越远,到一个地方去也越来越快,我们今天说要去南极那是真的有办法可以去的,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速度变快了,心反而变得迟钝,现代人仿佛背负上了速度的“心魔”,“我们总觉得要尽快的到达,但其实我觉得应该慢下来,慢慢的走,慢慢的走亲访友,在沿途找到我们内心中渴望,从中才会萌生出新的情绪。”这种对于情感的敏锐洞察对于一个诗人来说非常重要。
来到古街区西津渡,这里悠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也给了这位细腻敏感的诗人无限的遐思,“我刚刚到老街,路过了一个叫做一眼千年的地方,真感觉有一种历史的穿越感。”张执浩认为,一些人总会将传统和现代泾渭分明的区别开来,实际上这并不合适,“传统生活与现代的思路是一致的。我们现在人脑袋里想的东西古人也想过,我们写的东西古人也写过,古人的一切思想、一切问题我们现代人也经历着,有很多感受是重复的,只是我们采取了一种新鲜的表达方式。”而要寻求新的表达方式,行走就非常之必要。
不久前张执浩出版了散文集《传告后代人:中国古代诗人的15个关键词》,以史为经,以诗为纬,纵横捭阖,上下求索。围绕15个关键词,旁征博引,集中描述了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孟浩然、王维等中国古代诗人的生命状态,“正如我在这本书中说的,古人不断的传告我们,我们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该追求什么,该怎样生活,该怎样打理自己的身心。这一点是我来到镇江后最大的体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