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芬散文|米团子
2024-12-03 12:57:00 来源:极目新闻

以前在诊所上班,楼梯间放着一盘石磨,不知道是谁家的,反正是有主子的。在气候转凉的时候,就看到有些六七十岁仙桃口音的婆婆们来将石磨搬到我诊所门口磨米粉子,她们是我单位的家属,原来在农村生活,后来随退伍军人丈夫被招进单位。磨米粉子有时是夫妻二人来,一个往石磨小眼里加大米,一个负责推磨。白花花的米粉,顺着两块磨盘中间的槽道流进桶里。我忙完病人后喜欢出来与他们搭讪。

“王嫂子,您磨这么多米粉干什么呢?”我看她提来足足有十来斤大米。

“做米团子吃呀!三个孩子一个孩子家分几个,还不够呢!”

“这米团子怎么做呀?”

“一定要用温水和米粉,不然捏不拢。把和好的米粉搓成圆圆的团子,中间掏个洞,放入自己喜欢吃的菜,什么干子榨菜瘦肉呀,粉丝五花肉末呀,绿豆沙呀……最后封口,搓成拳头大小,放锅里蒸熟后存放。早上过早很方便,作为礼品送人也好!”

原来是这样。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磨完米粉后,他们会将磨盘刷干净放回原处。

由此,我想到原来在江夏区中医医院上班的时候,也看到过一些老家在农村的医生吃类似食品。他们不叫“米团子”,而是叫“陀螺粑”,外形不是圆的,倒像儿时男孩子们喜欢玩的陀螺,上头尖尖的,底部呈圆形。这种陀螺粑更讲究,有的还加了糯米粉,里面也包馅,大多是五花肉末加榨菜丁、干子丁。那时候,一些单身医生常拿着陀螺粑到医生值班室用电炉煎陀螺粑吃,香味弥漫。

当时有个同事送了十来个陀螺粑给我。我拿回家用小火慢慢地煎熟,过早吃上两个,再喝点稀饭,唇齿留香,周身暖意。

湖北是鱼米之乡,人民聪明勤劳,都很会做美食。特别是冬天来了,都会大展身手。黄陂的糍粑豆丝,糍粑必须是人工搋成,而不是超市卖的电磨糯米浆做成的;麻城的捶鱼也叫鱼面,选鱼选苕粉都很有讲究,鱼要活河鱼,苕粉要当地山上长的那种出粉率高的红薯;京山的渣辣椒,仙桃的渣辣椒芋头丁或者藕丁,都是我吃过的美食;仙桃人做渣菜很特别,将米粉子、芋头丁或藕丁拌好红辣椒碎后,放进大坛子里,坛口用塑料薄膜封好再盖上盖子,然后将坛子反过来坛口朝地,放在阴凉处,时间到了才把坛子翻过来食用。记得当时我厚着脸皮找那几个嫂子们要渣吃。这种渣放锅里加油加水小火慢慢地炕熟,吃起来酸、辣、鲜,鼻尖都冒汗,越吃越上瘾,令人食欲大增,食不停箸。这渣的酸味不是加醋形成,而是经过半个月以上时间发酵自然形成。麻城的鱼面筋道爽滑味道鲜,泡发后可以炒着吃,更多的是煨排骨汤或鸡汤,是当地人招待贵客的必备食品。我一位老同事是麻城人,她弟弟在老家就做鱼面生意,我吃过她送我的鱼面,久煮不断裂,不糊汤,鲜美弹牙。

由米团子想到了一些湖北美食,种类繁多,写也写不完。有句歌词是”走遍了南北西东,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而我呢,退休后的这几年玩遍了北京、上海、苏杭、南京、三亚等地方,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武汉,最爱我的湖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