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艳
通讯员 张磐 王旭
“震撼”“惊艳”“太感动了”“看得好过瘾”“我要脱帽致敬”……12月3日,湖北省文联召开大型声乐套曲《长江组歌》座谈会,诸多与会者谈到首演观感时不吝点赞。
主创人员还分享了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以及打磨作品的方向;来自全国各地知名音乐界人士和评论家们,畅谈对作品的理解,并提出不少中肯的建议。
我们就是长江,长江就是我们——《长江组歌》这句激荡人心的创作理念,也成为座谈会上的“高频热句”。
回顾创作路:我们因一条长江而来
湖北省音协驻会副主席刘翔回顾了《长江组歌》的创作过程。他说,创作团队组建于2024年1月,2月完成策划方案,经湖北省文联党组领导批准,前往中国音协汇报论证。3月15日启动会召开当天,创作团队就前往宜昌开展第一次采风创作,后又在宜昌、武汉、咸宁、巫山、重庆等地完成4次集中采风创作,并多次召开作品研讨、改稿、定稿会。11月进入紧锣密鼓地排练、合练,直到12月2日成功首演。
《长江组歌》总撰稿、作词领衔由著名词作家、深圳市音协副主席唐跃生担纲。长江这条母亲河,不但是他心目中最伟大的一条江,也是他剪不断的乡情。曾为经典歌曲《我家就在长江边》作词的他,坦言自己一直有个愿望,“一定要创作长江组歌,展现对长江的深情,对湖北的热爱”,加盟《长江组歌》可谓双向奔赴。在创作过程中,他坚持文本风格要“面对世界说话,讲好中国故事。”
《长江组歌》创作队伍年轻化,令人关注。40多人的创作队伍,80后、90后词曲作家达到70%。年龄最小的词作家向涵,一人就有《三星堆》《外滩外》《龙舟竞自由》《绣江南》4首曲目入选。她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看见成品在舞台上展演,我内心无比骄傲和自豪。看完整场演出,热烈而震撼,最后只在内心久久回荡着一句话:长江孕育了文明,文明塑造了我们,而我们就是长江!”
激情谈观感:音乐与时代的交响盛宴
“这是十天之内我再次为长江而来!我要脱帽致敬,《长江组歌》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中国音乐界的极具意义的事件……”中国音协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铁路文工团一级编剧杨启舫难掩激动之情,说他相信其中有些歌曲一定会流行。曾经对《长江组歌》每一首歌曲写下赏析文字的他,在亲临音乐厅聆听后,真切地感受到了长江浪漫、唯美、温馨的一面,跟长江母亲河的身份很契合,“让我大呼过瘾”。
湖北音乐评论家、一级作曲黄中骏说,历代文艺家们进行的长江主题艺术创造,体现出千姿百态的观照视角,而《长江组歌》以对长江文脉的表现作为整部作品的内核,视角独特,这部作品的创作者们观照到长江以汇聚百川的气概,繁衍着以多元共生、共存、共兴、共荣为特质的长江文化,“实现了对过往以长江主题进行艺术创作的超越。”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系教授袁利军惊喜于《长江组歌》中穿插了“朗诵环节”,起到了串联作用,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中国音协副秘书长熊纬称,《长江组歌》集合湖北力量全力打造了一台史诗般的作品。他还盛赞创作班底,敢于启用年轻团队,“这是需要冒风险的。”
不少与会者提到,《长江组歌》能够成功首演,得益于创作方法采取了新机制,比如“比稿”,即创作采取“集中式”,同一个主题由多位词作家同时创作,同一首歌词由多位作曲家同时谱曲,采取“交流、交锋、交融”的方式,创作过程中“交流”,研讨打磨中“交锋”,改稿定稿中“交融”,最终从50余首作品中选定17首作品。
中肯提建议:赶紧打磨修改成精品
与会的评论家和音乐人,不约而同地都提到“《长江组歌》要成为精品,必须继续打磨”,并为此给出很多建议。
袁利军教授说,全世界的水文化、江河文化跟人类的情感都是相通的,这个全世界永恒的主题要推向世界,必须打造成文艺精品。他认为诸多小细节需要改进,比如,首演中有很多大腕演员,可以在节目单上体现一下;节目单上的“独唱”“伴唱”,有些混淆。他还建议,《长江组歌》要争取进剧场演出,配以大屏幕播放视频作为背景。
还有专家提到,演出中,各种乐器的配合之间尚有小问题,需要调整;歌曲字幕过小,后排观众看起来很吃力……
“由最靠近长江的一群人创作的这部作品,要赶紧打磨、修改!打磨成精品,早日进京公演,全国巡演。”杨启舫的热情展望,道出了他与所有参会者的祝愿。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