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铭权散文|“过期”的英语资料
2024-12-04 09:52:00 来源:极目新闻

我童年的读书生涯,都是在距家很近的黄泥河乡村小学进行的。学校主体建筑是一座寺庙,如一只老鳖蛰伏于小山咀。一长排教室,像一道厚实的裙边,围绕在古寺周围。每当古寺飞檐上悬挂的吊钟响起,沉寂的山村顿时灵动起来。

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琅琅书声中,我从小学升入到初中。教英语的曾老师,和我父亲一样,也是由民办转正为公办教师的。小学时先后教过我体育、音乐、劳动等学科,到县上参加培训后,又成了我的英语老师。

记忆中,曾老师的英语口语,带有极浓的黄泥河方言。第一堂英语课,他用明显的汉字笔画轨迹,在黑板上书写“早上”“晚上”“好”等英语单词。再用一根斑竹条指着,分别示范发音朗读。最后串联起来,诵读“早上好”“晚上好”等日常问候语。第二天英语课,曾老师抽查,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都傻眼了,根本读不出来。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的英语考了34分。第二学期期末,32分。你娃儿发挥还比较稳定嘛!教我数学的父亲经常挖苦我。可这样的成绩,在整个班上居然是中等稍偏下。初二刚开校,英语老师换成了专业的李老师。我奋起直追,到初三第一学期期末,我的英语试卷右上角得分的十位数,破天荒上了4字头。

这样的成绩不行啊!班主任柏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因为英语的严重“偏科”,我的年级总排名仅十多名。那些年,每年考取中专、师范和县特高的学生统计,学校经常打“光脚板”。

你这辈子到底穿皮鞋还是穿草鞋,就在这最后一学期!柏老师语重心长地拍拍我的头。看到黄泥河漫山遍野的田土,成天在地里忙碌的父辈,以及与之并不匹配的微薄产出,我也心急如焚。

春节前夕,母亲要去两个姑姑家走亲戚。想到小姑家就在县城附近,我托请母亲进城到新华书店帮我买点英语辅导资料。母亲爽快地答应了。也难怪,大山的隔阻,造就了黄泥河的偏僻和封闭。即或是近在咫尺的黄泥河场镇,若无特别紧要之事,一年中谁都去不了几回。我同学中极少拥有英语方面的课外辅导书籍,只有转学来的小杜同学有一本专讲初中英语语法的。

几天后,母亲带回英语资料,却让我大失所望:一本厚厚的《英汉大词典》,两本定价同为一角五分钱的《初中英语测试题》,均是1980年版本,已“过期”7年。我一度责怪母亲乱买,这让高小没有毕业的她感到很委屈:满书店全是书,我哪里晓得啥该买啥不该买?

没办法,只好死马当成活马医。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拿出铅笔,开始做那两本测试题。这是一个标准化模拟考试题库,每本各10套题。每做完一套,对照后面的标准答案检验测评效果。不出所料,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测评成绩,仍然稳定地围绕30分线起落沉浮。

我开始逐题分析丢分的原因。渐渐地,那本《英汉大词典》不再有棱有角,页码中众多折角、划线、墨迹处,有如我造访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我的测评成绩一路上升,逐渐稳定在70至80分之间。

毕业前约一个月,学校组织中考模拟考试。我们第一次把课桌搬到内操场,按照一定间距横竖整齐地排列,单人单桌答题。我的英语成绩居然考了76分。有同学反映对我的成绩有疑,毕竟这和我之前的表现有天壤之别。为此,学校还专门把我的试卷调出来查看。

这一空前的成功,为我打足了鸡血。我明显加快了对这20套测试题的测试和复盘反刍速度,几乎每晚一遍。于是,每套自测题前面的选择、判断等大部分客观题,全都了然于胸。只有后面的阅读理解题,还存在一些难度。又找到小杜同学,把她那本书再度借来啃读。

该来的,终究来了。那年6月,我第一次到县城参加中考。英语考试那堂,从候考时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到双脚颤抖地走进考场,无不表现出我的底气不足,以及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一生到底是穿皮鞋还是草鞋,其实就在未来不到两个小时内决定。

口干舌燥的我领到试卷,赶紧预览。看完正面部分,忐忑的心很快平静下来。因为那上面的几乎每一道试题,都携带着我身上最熟悉的体温。那年中考,我的英语成绩是94.5分。

离开黄泥河多年,蓦然回首才发现,当年母亲帮我购书的无意之举,竟是我第一次、也是最重要一次人生转角。原本三毛钱的“过期”书籍,在新华书店某个角落里躺上数年,无人问津甚至被蒙上厚厚尘埃,可它在最恰当的时候,遇到了母亲急切的关爱,如同神来之笔,成为我的救命稻草。我常想,如果当年没有这次不经意,我的人生风景是否至今一片荒凉?

(文铭权,媒体人。有小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在《青年作家》《百花园·小小说世界》《四川日报·原上草》等发表,被《作家文摘》《农民文摘》《文摘周报》等转载。)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