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晴好,打算去环山徒步。
凌晨三点起了床,简单洗漱后,驾车来到八分山脚下。八分山海拔276米,是武汉南部最高点,最初因“山有水,分流如八”而得名。如今由山林防火带改造而成的环山绿道,成了众多网红追捧的打卡地,可谓“山不在高,有路则名”。从最高峰俯瞰那30余公里的环山路,就像一条飘动的丝带,九曲十八弯,缠绕在青峰滴翠、林木层叠的山脉之间,轻雾缭绕,若隐若现,有着如梦如幻的诗情画意。
我在环山路入口处泊好车,徒步奔赴一场“520”浪漫。之所以抢早,是因为赶在清晨5点20分之前到达观景位,才能遇见完美的日出景观。沿着油黑的环山路徒步上山,两旁的灯盏掩隐在杂木丛中,光亮如萤,树林里不时传来鸟鸣虫吟,显得清冷而幽深,不时让人毛发一紧。经过20余分钟的徒步跋涉,终于抵达山顶观景台,那里已是人山人海。候日出的人们,齐刷刷地面朝东方,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灰蒙蒙的天际。不一会儿,晨昏线由金黄色慢慢变为橙色,一条线、小半圆、半圆、大半圆……一枚红彤彤的圆球一点点跃出地平线,万丈光芒沿着云海铺陈开来,无比柔美,万般温柔。
人们屏住呼吸,或举起手机,或端起单反,或操纵无人机,定格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唯美画面。直到那耀目的圆球挂在了天边,观日出的人潮才三三两两褪去,继续在环山路上骑行、快跑或漫步,途经民宿村落、青松红枫、山野草甸、蓝湖绿堰、菜地桔园……人们畅快地呼吸清新空气,尽情地享受休闲时光,山林被搅得鲜活脉动起来。
我在环山路上踽踽独行,体验移步换景的美妙感觉。冬日的山林,萧瑟但不失静美,那些落光了叶子的灌木丛,撑着一树树线条般的枝枝丫丫,斑驳着日影天光,仿佛是天上的星斗坠落人间。那些原本高大茂盛的杉树、樟树和枞树,在去年那场冰冻雨雪灾害里,无一幸免地被“断了头”,唯有樟树打起了精神,顶着一团团茂盛的新绿,像沉睡在蔚蓝天幕下的“蘑菇云”,彰显着无惧无畏的生命张力。我想,这满山的树,其实就是一个个站立着的生命,在季节轮回中,总是以顽强或脆弱的姿态呈现,这一切都可以美好,也可以无常,美好或无常都只是人们对“生命”的感慨,是生命的常态,而非实相。
行至半山腰,路旁的一座木质卫生间吸引了我。轻轻推开杉木门,欣喜地发现,时尚生活所需的那些物件,在这里都齐备——智能马桶、节水龙头、干手器等等,传统与现代,都市与田园,粗犷与精致融为一体。我将双手伸到水龙头下面,感应的水流哗啦啦流了出来,洁净清亮,还氤氲着一股自然的热气。我撅起一捧水洗脸庞,顿感热乎乎、暖融融的。不禁又撅起一捧直饮,清冽甘甜萦绕口腔,直沁心脾。
“这应该是山上引来的泉水吧?”我不禁问。
“是从山上两泉眼引来的。”正在清扫作业的保洁师傅,热情地告诉我,“虽然泉水流了那么远,但依旧冬暖夏凉!”
据史料记载,晋唐时,八分山就是荆楚佛教圣地,山顶有慈云寺,寺前有两泉眼,左名飞锡泉,相传为飞锡禅师用禅杖钻出;右为白龙泉,相传一条白龙为救赎黎民百姓而化成。这两泉眼无论久旱、甚雨,两不盈涸。常年汩汩而出的泉水,除了供应山上洗手间的日常用水,还滋养着周边居民的生活。人们时常提着大桶小壶前来取水,装满后都要密封容器,以免晃动浪费了泉水。担回家便直接蒸饭煲汤、煮茶饮用。据说用山泉水泡茶,茶杯上不会生出茶垢,即使泡隔夜茶,茶汤颜色也是碧绿清亮。
从洗手间出来,太阳当空照。我感觉有些倦了,来到山坳里的一块草地上。明晃晃的光照从头顶悬下,山坳成了阳光的海。在此休憩的成年人,就像水底优哉游哉的鱼儿,自在地舒展着身姿,懒散地沐浴着暖阳,尽情享受生活的慢节奏。草地上自由嬉戏的孩童,胖嘟嘟的脸蛋上爬满了暖阳,向日葵一般,朵朵饱满阳光。
“妈妈,我们一起泡个阳光澡吧。”
“好呀,宝贝,让我们一起动起来!”
妈妈和孩童在草地上快乐地追逐起来,暖阳被他们扑腾得四处飞溢,像搅碎了一浴盆的“水”。这“水”,淌在山坳里,淌在笑声里,也淌在每一个人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