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散文|公园记,公园说
2024-12-20 09:52:00 来源:极目新闻

如果不刻意查找资料,一般人并不知道武汉有多少公园。当诗人阿毛试图在短期内逛遍武汉的公园时,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因为武汉的公园太多了。

对于公园,人们自然认为那里是一个风景宜人、有玩乐的地方,可以放松心情,可以追求美景。公园在那里表现自己的景物性格和内涵,也在静静地影响着人们。公园是有诗意的地方。公园与诗有天然的联系。

实际上正是这样。公园是城市管理者主持规划建设的,设计者自有其规划设计原则。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孙筱祥认为:“艺术可以描写断垣残壁,戏剧中可再现悲剧与战争,但是园林的造景,却永远是完美无缺、永远保持美妙的青春、永远是和平与幸福的象征,能激发人们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风光美景。”他还把园林设计分为生境、画境和意境三个层次。武汉的公园,我们从阿毛的《公园记》中,能体会到武汉公园的生境、画境和意境。

这就是公园存在的意义,也是它受所有人欢迎的理由。

公园表现的是美好、和平和欢乐。《公园记》是诗人在这个令人愉悦的场所对社会的观察和感悟。

比如,在《府河郊野公园》中那个画面,多么温馨:“孩子们的草地午餐/摇曳着光影和花香”;在《树屋记》里,诗人写道:“这里有树影婆娑爱意绵绵/这里有星辰大海鸟儿啁啾/眼睛不够用了/画笔也是”,作者抒发的是园林设计者期冀的一种景象,生境、画境、意境皆存。

如果你对自然知识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有些景物的出现反映了生态环境正在远离污染。比如在《花乡茶谷:夏日山居》中提到:“萤火虫提着灯笼/四处游荡/直到晨光熄灭它们……”萤火虫对环境极其敏感,是污染指示生物。也就是说如果有污染,它是不会在此出现的。诗人反映的这种景象,从侧面说明了这处公园环境已经没有污染。那是一处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作者在《桃花潭边香樟亭》里由衷地表达:“陌生人,你也把我当作旧友吧/我们带着各自的蜜活在人世”。

诗人关注现实生活,也让人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在《武钢博物馆》里,作者发问:“先科普/再发问:/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在钢铁与自然之间//更爱谁?”这个问题,答案是现成的。现实已经作出了回答:绿色、和谐和生态。

在《公园记》里,也反映了园林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自然和人文知识。如《武汉园博园》里:他们用半天跑完全世界/扫描亘古以来的地质变化和人类文明/这种形式也是公园设计的初衷之一。

以上提到的是具体的公园景物的诗歌描写。但是,一个城市,一个生活在城市的人,是无法把他和他所在的环境割裂开来。在此,《公园记》中所收集的诗歌实际上把你认为的公园扩大化了,扩大到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是公园,这个公园是城市。在这种意识中,诗人将每日的生活、工作和乡愁融合在一起,生发出了更多的感慨和诗句。

我国的公园设计,秉承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以小见大,步移景异,奥旷自如,以创造意境为重要设计手法,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和审美需要。公园的造景题材和意境,很多都与诗词有关。这体现了公园的文学艺术特性。所以,出现一些描写公园的诗歌并不少见,但是,以一部诗集《公园记》这种形式出现似乎是首次,让人耳目一新。

从诗集中也可以看到,今天,园林设计者扩大了造园的题材,引起更多人的深思,激发更多人对新生活的珍惜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不必去数公园到底有多少,只要我们触目所及,我们离开家门几百米或十几分钟、几十分钟,就能来到一个公园,一个精心设计的艺术作品。

武汉有天然的优势。中国传统自然山水园林的特征,因武汉山水的自然禀赋而更加蓬勃。武汉有丰富而又有特色的植物,历史和文化映衬其中,让武汉的园林面貌展现出更加鲜明的地域风格,也给人们留下久远的诗意记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