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茜 鄢静慧
12月21日17时20分20秒,太阳运行至黄经270°,我们将迎来一年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今年冬至交节的时间点,为128年来最早。并且,今年的冬至是在12月21日,恰逢农历冬月二十一,农历中的“日”和阳历中的“日”相同,60年才遇到一回,让这个冬至显得特殊。
本期《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新闻记者专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程韬光,请他解读冬至相关诗词。
程韬光教授说,冬至是冬季里的重要时刻,自古以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规律。冬至节气分为三候,分别是“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在古代,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祖、吃团圆饭、吃饺子等,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天寒岁暮,文人墨客借此谈思念之情、说人生之味,将千种万种风情汇入诗中,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可以在古人笔下的冬日丽景中感悟人生。在陆游的这首《冬至》中,既有暮年的忧愁,又有随时节而动的希望。
冬至
宋·陆游
岁月难禁节物催,天涯回首意悲哀。
十年人向三巴老,一夜阳从九地来。
上马出门愁敛版,还家留客强传杯。
探春漫道江梅早,盘里酥花也斗开。
程韬光介绍,在这首《冬至》诗中,陆游首先感叹岁月无情,节气的更替让人无法抗拒,天涯远望时心中涌起悲哀。他回忆起十年间在三巴(今重庆一带)的岁月,感叹人已经变得衰老。然而,在这冬至之夜,阳光仿佛从地下深处升起,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温暖。诗人在出门上马时还带着忧愁,回到家中时尽力款待客人,劝他们多饮酒以解忧愁。最后,诗人写道,即使春天还未到来,江边的梅花却已经绽放,盘中的酥花也竞相开放,预示着春天的临近和新生活的开始。
冬至
明·王守仁
客床无寐听潜雷,珍重初阳夜半回。
天地未尝生意息,冰霜不耐鬓毛催。
春添衮线谁能补?岁晚心丹自动灰。
料得重闱强健在,早看消息报窗梅。
程韬光教授介绍,王守仁,字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创立的心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冬至》诗,描写了诗人在冬至的夜晚难以入眠,听到潜伏在地下的雷声,引起了对春天初阳回归的珍视。诗人感慨天地间的勃勃生机,但冰霜无情催人老,岁月流逝,鬓发渐白。春天虽然能给人以新的希望和力量,但岁月不饶人,心如丹砂也会随着时间慢慢褪色。诗人在最后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切,期待着窗边的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
古人对冬至的描写中,充满着哲学的思考
冬至
明·刘基
冬至微阳斡化机,闭关独坐正相宜。
白杨风扫经霜叶,翠柏冰凝泣露枝。
日转天南林影觉,春生地底水泉知。
物华过眼成今古,愁绝看云有所思。
这首《冬至》诗,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冬至这一天的独到感受和思考。“冬至微阳斡化机”,意味着冬至虽是寒冷时节,但也有微弱的阳气开始运转,万物变化的机理在悄然启动。诗人闭关独坐,感受着这个时刻的适宜和宁静。屋外,风中的白杨树叶经过秋霜的洗礼,翠柏的枝条因冰霜而显得凝重,露水似乎在枝头哭泣。随着太阳的移动,林中的影子也随之变化,而春天的信息似乎已经从地下泉水的涌动中透露出来。“物华过眼成今古,愁绝看云有所思”,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在观赏云卷云舒时引发的思考。
冬至菊
明·李梦阳
至日贪看九日花,弄霜吞雪转宜夸。
思将正色留天地,肯使阴阳管岁华。
寒蒂已包重放萼,暖根应抱更生芽。
书云莫误祯祥奏,斗酒东篱自有家。
王安石笔下的冬至节,就像诗歌版的《清明上河图》
冬至
宋·王安石
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
幽闲亦聚集,珍丽各携擎。却忆外年事,关商闭不行。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的这首冬至诗,仿佛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另一种诗意呈现,宋代都城的繁华、市井的热闹随着诗句一一铺陈在眼前。
程韬光教授介绍,这首《冬至》诗中,描述了冬至都城(指当时的首都开封)热闹非凡的景象。诗中提到“一阳生”指的是阴气到达极限,阳气开始滋生,冬至是自然界中阴阳转换的重要时刻。王安石通过观察和回忆,描绘了节日中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程韬光教授说,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日子,但也是光明即将到来的预兆。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就是领悟自然和生命本质的旅程。农谚有云:“冬至逢单挨冰冻,冬至逢双暖烘烘。”照此说法,今年冬天将会迎来极为寒冷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