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追儿子行踪,看幼儿园监控无心工作,父母应正视分离焦虑
2018-09-28 17:21: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28日讯(记者毛茵)近期,你可能看到过这样的新闻:9月6日,河南郑州一位六旬老人,因为女儿交了外地的男朋友,可能会离开自己远嫁他乡,跳楼身亡。
  6月7日,重庆沙坪坝一位母亲酒后到江边想要轻生。原因是女儿成绩好,可能考上北大,但是母女平时交流少,女儿不愿意跟她沟通报考的事情。
  在武汉也有类似有“分离焦虑”的家长。儿子去德国读研,妈妈生物钟混乱,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总是打电话“关心儿子的生活”,把儿子弄得焦虑不堪;3岁宝宝进了幼儿园,年轻妈妈恨不得全天盯着监控视频,生怕孩子有一点闪失,完全无暇工作……
  爱过了头,就是自私的爱,这种爱有时比恨还要伤人。提到“分离焦虑”,大家可能以为是说孩子的,有时妈妈的分离焦虑感甚至比孩子的更严重,而且会传染孩子,让孩子无所适从。父母子女之间,分离和放手才是永远的主题,父母无法陪伴孩子一生,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长为独立的人。分离不代表不爱,“母爱最高级的形式之一就是给予孩子自由”。
  打越洋电话“傻傻”分不清时间
  武汉有对从事城市设计工作的母亲和读研究生的儿子,儿子9月初去法兰克福留学后,52岁的常女士竟“傻傻”分不清时间,完全不顾6个小时的时差,全天候追踪儿子行踪,贴身“指导”。
  早上7点起床的常女士习惯要叫醒儿子,现在她醒了觉得没了着落,给儿子打微信电话。儿子那边正是凌晨1点,他迷迷糊糊地说:“我刚睡着,求你别闹我!”晚上吃饭时,常女士担心儿子不习惯吃西餐怎么办,马上想问儿子在吃什么,结果发现儿子关机,再打还是关机。常女士急了,又打儿子同学的电话,还是关机;打他德国朋友的电话,朋友安慰她,“现在正是上课时间啊,关机很正常”。
  常女士要求儿子每天回宿舍跟她视频,儿子经常做实验回得很晚,晚上八九点钟才忙完,而那时已是中国时间凌晨两三点。可怜天下父母心,常女士就这样一个月来不休不眠熬着,跟着儿子的时间表转。中国时间下午1点打电话叫儿子起床,教他准备早餐,叫他上课不要忘带手机,告诉他当天法兰克福温度低,要加一件外套……她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
  办公室里紧盯幼儿园监控,耽误工作被扣整月奖金
  光谷某写字楼办公室里有两个每天盯着监控视频的妈妈,因耽误工作被通知扣掉9月份全月奖金。
  年轻妈妈小周的女儿今年上幼儿园,小周怎么也放不下心。教室里的监控画面可以随时从手机上看到,小周的心情便随女儿的一举一动跌宕起伏:刚入园宝宝哭得妈妈好愀心,小周跟着抹眼泪;一会儿吃饭了,她盯着想看看女儿吃的什么;再一会女儿突然坐到地上去了,她赶紧给老师打电话:“是那个小男孩推了我女儿!”小周工作时盯着手机,上厕所也带着,领导叫她送报表,正在指出错误的地方,她发现手机里女儿对她扮鬼脸,竟咯咯笑出声。
  尽管上高中的儿子住校,中年妈妈林女士操的心一点也不少。每天儿子班上有全职妈妈在微信里发孩子们的活动视频,林女士人在办公室,手机放在电脑旁,干十分钟活看二十分钟视频,心早就跟着儿子飘到了他学校的操场上、教室里。
  20岁女儿不知如何摆脱母亲的“爱”
  9月27日,武汉晚报心理会客室接到一名20岁女性澄澄(化名)的电话。
  “从小,我都不知道要怎么跟我妈相处,因为我妈不希望我到城里上学,希望我在村里陪她一起干农活,但我不想人生就这么过。今年9月,我到武汉一边打工一边自修大专,生活自己负担。可我到哪里妈妈都不间断地发讯息打电话给我,要求发工作照片、住地照片、每天生活照片。我觉得我很没自由空间,我现在真的很忙,但妈妈不能谅解我、也听不明白,打电话除了骂我就是哭……”
  澄澄的爸爸在她6岁时去世,妈妈和女儿在湖北山区相依为命。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妈妈仍尽量省着自己的用度,把好东西留给女儿。看到女儿一天天长大,总有一天要离开她,她想拼命多留一些和女儿在一起的日子。
  因为分离所以焦虑,因为焦虑才能成长
  开学前许多媒体铺天盖地“教育”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问题”,例如提前带孩子了解幼儿园,入园时该如何与孩子分别……但有个非常重要的事却往往被家长忽视,那就是父母对“分离焦虑”的认知。
  中德心理研究院李先富说,分离焦虑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也是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孩子分离焦虑的产生让我们看到孩子开始进入社会化的适应阶段,开始调动自身所有的能量去发展这种适应社会的能力。而那些因为分离焦虑而产生的情绪、行为都是这个阶段的附属品。分离焦虑实际上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但是父母往往容易把自己的情绪转嫁给孩子,加重他们的不良反应,甚至阻碍他们成长的脚步。
  宝宝哭,妈妈心疼,就不让孩子上幼儿园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孩子更无法适应;孩子挑食,妈妈就回来开小灶,宝宝自然融入不了集体……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幼儿园新生入园三天内,有分离性焦虑情绪的孩子占60%以上,一般在入园后一两周就会有所缓解。可有些孩子哭闹折腾好几天甚至一两个月都没有消停,还有的产生一系列躯体反应,比如肚子疼、尿裤子、睡不好……
  心理专家告诉父母,无论是年幼的宝宝,还是长大后的学生,当孩子出现各色各样的行为表现时,先别急着想怎么办,而是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找到合适的引导方法,才能让他更好地成长,去迎接更多的挑战。
  学会在孩子各个人生阶段得体地“退场”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她)的背影渐行渐远。武汉晚报心理会客室心理咨询师芒果认为,中国父母的分离焦虑感源于文化,我们大多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全部,是自我人生的延续,忘记了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虽彼此相关,但却独立不同。妈妈的分离焦虑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它既会造成宝宝入园困难,也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很多时候,妈妈因为不想离开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最后也养成了一种依赖型人格。
  年轻父母要注意,焦虑要比普通感冒更具传染性,如果你害怕离开宝宝,小家伙也会被你传染得离不开你。当你对宝宝亲近其他人表现出不满的时候,会让他(她)误会和别人接触是错误的、不安全的,这对他(她)以后社交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对于中年父母而言,拼命参与到孩子的人生中,时刻为孩子遮风挡雨,对于自己人生及孩子人生的界限感是模糊的。父母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有着情感牵绊的独立个体,要学会将自己从这个个体中分离出去,才会让孩子未来的发展更加健康。
  人长大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然永远是妈宝爸宝,无法真正成熟;而为人父母,学会放手,克服自己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是为了让孩子自己走得更远,毕竟父母没有办法陪他们走完整个人生。
  【编辑:付豪】
  (作者:毛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