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不落一人,10户家庭见证贫困从武汉消失
2018-11-02 15:11: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讯长江日报记者近日去探访了10位贫困者,自2015年10月开始,长江日报10路记者全程跟踪他们。这10位贫困者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在全市的扶贫攻坚战中,他们告别贫困的途径也将各不相同。三年来,这10位贫困者有的已脱贫过上幸福生活,正为创业奔忙,有的正在脱贫路在大步向前 。
  幸福生活篇
  新洲区辛冲街朱岗村朱哲良
  脱贫一年后第一次出省旅游,在天安门前留影实现多年心愿


  朱哲良在长城留影 本人供图
  朱哲良这几天很忙,不是忙他的副食店生意和养鸡种菜,而是忙着看看外面的世界。日前记者联系朱哲良时,他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北京旅游。朱哲良脱贫后,好不容易有了机会出去走走。这几天,他看了升国旗、在天安门前留影,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我现在在北京旅游呢!”10月28日,记者联系朱哲良时,他在电话那头大声说,自己在北京旅游,25日出的门,玩4天,逛了很多景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63岁的朱哲良是新洲区辛冲街朱岗村人,多年来他一人抚养3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陷入贫困。10年前老朱开始种植白灵菇,前年又开始养鸡、开副食店。在不断地“折腾”中,老朱家的日子越奔越好。去年年初,朱哲良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朱哲良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有个“惠农”的旅游机会,688元就能到北京旅游,这么便宜的价格,他怕失去机会,于是给自己报了个团,出去走走看看,把店子交给二女儿打理几天。
  “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我一直都想看,这次终于都看到了。”朱哲良说,4天时间里,去看了好多地方,清早去看升国旗、在天安门前拍了照片,还去了“鸟巢”和故宫。
  “有机会出来逛逛,有点累,但很开心。”朱哲良很满意这次旅游,毕竟“光车费住宿都不止这个钱,还能看那么多地方。”除了免费的景点食宿,朱哲良仍然把荷包捂得紧。他知道北京烤鸭出名,可仍舍不得尝尝。“导游说吃烤鸭一个人要200元,就是把鸭子切成一片片的,拿个面皮包着吃,我觉得好贵。”老朱说,带真空包装回去就不是正宗的,于是作罢。
  自述>>>
  朱哲良:科学养鸡种地多亏了农技专家
  2015年初,我刚准备养鸡,买的1400只小鸡苗就折了一半,这么大的一笔损失,还没开始弄就亏了,也不晓得以后还养不养得好。幸好有专家上门帮我指导,才让我有信心继续搞。
  我买回鸡苗后,先是养在屋里头,保温、喂水、消毒,都是按部就班,也没出什么岔子,等天气暖和了,我就把小鸡挪到室外,哪晓得小鸡开始成堆死亡。
  每天都捡一小篓子的死鸡,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后来区里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兽医师程锦华来我这里帮忙查看,他进到鸡棚里仔细地找问题,一点点地问情况,帮我出主意。
  程医师说是我没有搞好环境卫生,虽然有一定的养殖经验,但环境跟不上,小鸡容易得鸡白痢和球虫病。程医师建议我系统地学点养鸡技术,光靠自己摸索损失太大。
  于是我听从了专家的意见,2016年夏天区里有农技培训班,我就关了三天的店子,早出晚归地去学习,还带回来几本书看,都是讲怎么把地种好,怎么把鸡鸭养好,特别实用,收获真的蛮大。
  以前只晓得凭经验和老办法做事,搞得不好也不知道原因。现在懂得科学养鸡种地,真的非常感谢专家的帮助和建议。
  黄陂区王家河街小寨村王雄
  承包30亩茶田已有大几万收入 贫苦小家变身美满四口之家


  王雄在茶园查看灭虫板是否需要更换 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10月24日10时许,连日阴雨过后,群山环抱中的王家河街小寨村沐浴在阳光中。长江日报记者抵达时,29岁的王雄正在自家敞亮的二层楼房前推着婴儿车走来走去,二宝壮壮4个月大了,微微做个鬼脸,胖嘟嘟的脸嘟得老高。
  这次探访,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脱贫已有2年的王雄,掰着指头盘算着:“截至目前,一家人已有了大几万元的收入。”
  王雄说,3年来在区农委、街道等的关怀下,自己心里越发踏实、有劲,“未来一定会越过越好”。
  阳光下,王雄在茶园内外奔忙,这一幕让记者心中百感交集。3年来,长江日报记者先后十余次来到王雄家中探访,将记忆整理一番,这个家有太多变化。
  这个独臂的年轻人,一度担心自己能否打理好街道办交给他承包的30亩茶园。在区农委的帮扶下,他多次上培训班,不断提高茶园维护技术、制茶技巧,如今,茶园越发有了气候,安上了诱虫灯、灭虫板,不少茶叶还通过电商卖至全国。
  3年前,他和妻子还蜗居在邻居借住的土坯房中。街道办给妻子安排了社区网格员工作,区农委也不断为他的茶叶拓宽销路,加上平时打打零工,如今,他们已住进了新盖的二层楼房,房子陈设虽然简单,却透着温馨。
  随着儿子的出生,王雄和妻子膝下有了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曾经贫困凄苦的小家庭,变成了如今温馨美满的四口之家。逢年过节,王雄还时不时带着妻儿出门旅游。
  记者发现,与3年前第一次见到王雄相比,他胖了一些,但笑容更多了,神情褪去了最初的腼腆,透出一股子自信。
  “两年前,我脱了贫。区农委专门找到我,告诉我,脱贫不脱政策,让我不要担心,继续踏踏实实往前奔!”王雄说,3年来各级政府对自己的悉心帮扶,给了他信心和底气,这才有了自己身上这些天翻地覆的变化。
  自述>>>
  王雄:3年前不会想到会过上如今的生活
  10月17日,区农委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要给我的茶园送灭虫板和诱虫灯。不瞒你说,我接电话的时候没抱多大指望,以为也就送个百来张灭虫板,“意思”一下。哪知道18日一早,呼呼啦啦来了三四十个“小红帽”,都是区农委的工作人员,他们足足带了1.5万张灭虫板。
  用来撑灭虫板的竹竿也是他们到附近买来、抬来的。从早上9点开始,他们一直忙活到中午12点,那天太阳大,天气闷热,他们一个个满头大汗,把灭虫板和诱虫灯安装到位,我基本没怎么动过手。
  我实在有些过意不去,想留他们在村里吃个饭,他们怕麻烦我,安装完就上车走了。也是,他们也忙,下午还有工作。我心里是真的很感动!
  3年来,各级政府帮扶我的事数也数不清,安排培训老师教我制茶技术,给我申请各种扶贫补助,时不时上门嘘寒问暖、鼓励我……
  实话实说,3年前,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过上今天这样的生活。
  你看看我,我现在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制茶能手,还成了2个孩子的爸爸,心里怎么不高兴呢?
  蔡甸区张湾街新集场村滕方远
  扶贫送技术是最大的帮助,本月准备动工修建两层楼新房


  滕方远准备在旧屋后空地上盖栋新房,一家人有望在明年春天住上新居 长江日报记者贾代腾飞 摄
  10月27日,长江日报记者第11次探访蔡甸区张湾街新集场村滕方远时,他刚刚把从附近农户家中收集来的饲料装袋整理好,准备运往位于汉川的养猪场。每日,他要花4小时往返于家中和养猪场,独自搬运数百斤的饲料,给百余头猪喂食并清扫猪圈。“养猪的生活单调又辛苦,但是有奔头。”滕方远指着屋后的空地说,房屋修建的审批手续已办好,最快11月就可动工盖新房。
  去年10月开始,滕方远关闭了自家的猪圈,在离家近30公里的汉川租了一处空房,办起小型养猪场。滕方远说,7月份卖了百余头猪,但当时行情不好,价格卖得不高,最近猪的出栏价提高了两成,到年底前还可以出栏百余头猪,希望能卖个好价。
  强烈想改变自身命运的决心,让滕方远在脱贫的过程中,特别能吃苦。为了节约成本,数百头猪的养猪场他没请人帮忙,每日往返奔波给猪喂食、清理猪圈、帮猪接生;甚至通过防疫站的帮助不断自学,几年间将养猪成活率从40%提高到100%。如今,他在养猪场装上监控器,平常在家就用软件实时监控,有异样情况再去现场。
  家中的房子,曾一度是滕方远心头憾事。滕方远说,家里的房子还是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末修建的,30多年没有翻新,当全村都建起装饰一新的两层楼“小洋房”时,最矮最旧的一栋却是自己家的。因没钱维修,墙面开裂,下雨天漏水,很是苦恼。
  如今,滕方远的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两层砖瓦楼的外立面被崭新的石灰覆盖,常年失修的窗户换成了铝合金。在二楼,原本2间房隔成了3间,两个女儿正在看电视,房间暖和、被子厚实,孩子们有说有笑地一起玩闹。改变最大的是厨房,原来的土灶换成了抽油烟机,杂物也清理整洁,看起来非常现代。
  自述>>>
  滕方远:过去不敢想的愿望竟都实现了
  从养猪失败借债18万元,成为贫困户,到还清外债准备盖新房,短短3年多的时间,实现了过去许多不敢想的事。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我不仅用双手养活了家人,生活也越过越好,家人也从最初的不理解变得越来越支持我。
  我家父子两代人原本都想靠手艺吃饭,我老爸擅长磨剪子,一辈子走街串巷养活了一家人;我原先开车,每月也有固定收入,但正是想早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才不顾反对开始养猪。成为精准扶贫对象几年来,我最大的感受是,信心比钱重要。比起直接给钱给物脱贫,送来技术才是最大的帮助,才让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记得前年夏天持续高温,一天两头猪出现发热症状,第二天就死了。当时,蔡甸区张湾街工委书记程继锋得知后,火速联系蔡甸区防疫站。防疫站专家赶来,确诊病猪感染了血液原虫,专家及时指导进行药物防治后,其他猪得以幸免。
  政府对我们的帮扶不是停留在纸上、政策上,而是有人情味。像新集场村村支书滕小军等干部把我当家人一样,总是站在我们家的角度替我们解决问题,让我们感到非常温暖。
  创业奔忙篇
  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易有德
  家庭种苗木创收日益稳健, 谋划生产有机肥再创业


  易有德的父亲易学仁站在自家楼上用手机拍摄记录乡村变化 长江日报记者胡九思 摄
  父亲在家守住苗木种植产业,小夫妻在外工作打拼,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易有德家曾经贫困,这个靠肯干、有想法,成功脱贫的家庭如今创收模式日益稳健:内外结合,稳扎稳打,近年脱贫致富路走得坚实。10月25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第11次探访了易家。
  “来了来了,刚去谈了一笔生意!”见到易有德的父亲易学仁时,他从外面一路小跑踏进家门。“村委会牵了个线,一个木材经营商想找我买几百株杉木,这些种了10年的‘家伙’终于变现了!”在家打理苗木产业的易学仁说,这笔生意成交后,能给他家带来1万多元纯收益。
  易有德家门前地面变得更平整了,新修的花坛绿植葱郁,相比前两年,这里更温馨舒适了。闻讯而来的高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中杰告诉记者,易家所在区域已纳入重点整治工程,即将启动建设,“明年春天,这里将更整洁、美观。”
  眼下苗木农活不多,易学仁专心卖苗,但情况并不乐观。“今年干旱严重,导致小苗需求减少,今年到现在,销量不及往年同期的1/5。”令易学仁宽慰的是,高峰村村委会积极协调,引导村里的木兰园合作社、斗米山合作社分别与易家达成收购一批金森女贞、茶花小苗的意向。“村里会竭尽所能协调资源,让村里的企业支持农户产业发展。”李中杰鼓励易学仁。
  虽然苗木收益不稳,但儿子儿媳的打工收入还是可靠的。易学仁算了一笔账,目前预计苗木可保底销售4万元,加上儿子儿媳打工每月5000元左右的净收入,今年还是可以安心过个好年的。“这几个月我再想想办法,多跑跑,争取把苗木再卖个两三万元,还有希望。”
  易学仁创业又冒出新想法——秸秆加工有机肥生产项目,“既环保又有经济效益,只是风险未知,我还不敢动。”李中杰马上说,对于环保创业项目,相关部门可以给予资金扶持,村委会将不遗余力为他争取政策扶持。“这个点子值得好好谋划。”
  自述>>>
  易有德:一句牢骚话泥巴路变碎石路
  这些年来,脱贫致富路不平坦,但我从来不缺信心,这离不开咱们村的支持。
  虽然我现在已在外打工,但我难忘那些在田地里忙碌的日子。我家与苗圃之间曾经没有路,要翻过一片坑洼的荒地,那里遇雨泥泞不堪,加上苗圃不通水,浇水得肩挑车推,苗木护理旺季,我不是陷在泥洼里艰难前行,就是在运水路上被乱石绊倒,这些曾让我一度想放弃苗木种植。
  山坡街扶贫办与村委会干部来我家走访,他们问我:“目前的困难是什么?”我脱口而出:“没水没路,产业不好搞。”当时,一位干部在本子上写了点什么。
  我以为当时只是发了句牢骚,没人会当回事,但事实不是这样。
  之后,村干部多次上门考察我家周边环境,向我了解情况。一天,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中杰来我家,拍着我的肩对我说:“村委会刚刚研究通过了,投一笔钱,给你家往田地里修条碎石路,再把水管也铺进去。”听完他的话,我感觉浑身热乎乎的。
  很快,我看到一条平坦的碎石路出现在我家旁边。当我踏着这条道路来到田间,打开新铺设的水管为树苗浇水,浑身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后来,村委会还投了6万元,把我家田间的机耕路升级成碎石路,还送我到市农校培训了一周,并承诺资助我升级大棚。这些支持让我家苗木产业坚持了下来,并成为家庭的一块稳定收入。
  脱贫致富路上,我很幸运,也从不孤单。
  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高计才
  脱贫奔小康成“养虾大王”,今年养小龙虾和鱼都赚了


  高计才把虾池中的水抽干后,洒上石灰粉消毒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10月25日,秋收时节,长江日报记者第11次来到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在家门口,遇到骑着摩托车正风风火火赶回家的高计才。“最近在开始卖鱼池里的花鲢和白鲢,10月初到现在卖了有万把块钱。”高计才看见记者,大着嗓门高兴地报喜。
  “儿子娶妻添孙女,今年在汉阳黄金口找到一份快递员的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每月平均能拿6000多元钱。小龙虾赶上了市场火爆的好行情,虽然因为七八月天气太热虾子死亡率有一些,但总体来说,20多亩小龙虾养殖也赚了大几万块钱。加上年底鱼塘卖鱼的收获,年收入应该有10万元。”曾患癌症负债二三十万元的高计才谈着今年的收获,笑容满面。
  “身体怎么样?吃药还贵吗?”“负担少多了,听说这个药今年进医保了,估计报销以后自己出得更少了。”因为日子越过越红火,老高精神头十足。
  “这多亏了政府的精准扶贫好政策,你看,我家门前通往虾池的路修成了水泥路,运饲料运虾的车可以直接开到虾池边。”高计才拉着记者看新路,“你看这条从前的泥巴路的变化,像不像我从贫困户到现在的转变?”
  的确,从贫困户到脱贫到成为奔小康路上的“小龙虾大王”,高计才只用了3年时间。
  自述>>>
  高计才:扶贫好干部,把我当“耿”朋友
  对于我们农村人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没钱,而是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10年前的我来说,不仅是可怕,而且几乎是绝望。我前几年吃的就是《我不是药神》电影里的那个叫“格列卫”的抗癌药,一个月2万多元,一年30万,为了活命,我好好的一个家被药费压得快垮了。
  2015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了我家。我最感激的还是我们村的村支书陈为炳,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我高计才的今天。
  2015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陈书记通过蔡甸残联寻求中华慈善总会的救助,获得部分赠送的抗癌药,他帮助办理的慢性重症报销了6000元,给我争取的大病救助又报了8000元,这样我的药费负担小多了,度过了第一个难关。
  2016年,消泗乡遭遇洪灾,我的鱼虾全完了,也是陈书记鼓励我咬着牙坚持干。没有资金,陈书记一遍遍跑蔡甸去争取,那两个月,陈书记去蔡甸不少于10次,请银行的工作人员来我家考察。我因为有一笔之前的几千元的小额贷款没有还清,扶贫贷款就一直迟迟下不来,陈书记又想办法先帮我借钱还给银行,再争取扶贫贷款。去年9月,眼看鱼饲料的钱没有着落,陈书记帮我争取的精准扶贫贷款好像那“及时雨”,恰好给我批了4万元,我喜得流眼泪。去年年底鱼价好,我卖鱼顺顺当当赚了一笔,填上了因为遭灾的部分损失。
  陈书记是个好干部,他把我当“耿”朋友,我以后赚钱了,也会回报村里,我还要听陈书记的,帮助更多乡亲养虾致富,当“带头哥”。
  蔡甸区成功管委会三屋台村邹树波
  “三缺”贫困户三年打翻身仗,脱贫路上遇难题都有帮扶


  邹树波在鱼塘前收割鱼草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记者第11次走进蔡甸区成功管委会三屋台村,脱贫后的邹树波依然在自家鱼塘边忙碌着,言语间透着兴奋与焦急。
  兴奋的是,今年第一批鱼已经卖了一万多元,缓解了经济压力。焦急的是,儿媳妇即将临盆生下双胞胎,家里又要增加不小的开支。
  希望和压力交织,贯穿着邹树波这三年的脱贫之路。
  旧房翻了新不再漏水了
  坐在邹树波家明亮的堂屋,记者不禁想起3年前第一次到他家的情景:那是一间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平房,邹树波指着家里的水渍痕迹告诉记者,没有钱整修,多少年来只要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下小雨。
  2016年底,邹树波经帮扶脱了贫,2017年10月儿子结婚前夕,他借钱把房子整体翻修粉刷,换了屋顶,解决了“老大难”的屋内漏水问题。连大门都换了,老房子感觉新了很多,家里为数不多的家具也换了。
  “去年借钱整房子的3万多元,到现在已经还得差不多了。” 邹树波向记者感叹,“要不是有扶贫好政策,几年前我哪敢想这事。”
  邹树波2015年被列入扶贫对象,那时的他,家中二老体弱多病,儿子又在外地读书。为了照顾老人,夫妻俩没有办法外出打工,5亩多旱地就成了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起早贪黑忙活一年仅结余几千元,根本不够家里开销,只能靠借债过日子。外债越借越多,收入却不见涨,身陷贫困却没有任何办法,根本无暇改造旧房。
  现在住在修葺一新的房子里,邹树波笑着说,感觉住进了新房,心情都舒畅了。
  自述>>>
  邹树波:脱贫路多波折幸得持续帮扶
  我这三年脱贫路,经历过坎坷,但是一路上党和政府一直为我保驾护航。
  2016年碰到洪灾,刚燃起的脱贫致富希望被浇灭,当时欲哭无泪。扶贫工作组前前后后7次到我家了解灾情,及时送上5000斤鱼药,缓解了燃眉之急。
  2017年,我养鱼养虾小有收获,第一次赚到了数万元,准备开始还银行贷款。不料今年5月出现虾子大面积死亡,又一次损失惨重。管委会、村委会除了上门及时了解相关损失,还给我宣讲脱贫后的帮扶政策,让我吃下“定心丸”。
  虽然波折比较多,但是现在不像以前那么慌,心里还是有底的。养虾损失后很担心银行贷款到期还不上,了解了政策后才知道,脱贫后仍可享受无息贷款政策,这下不急了。
  最让我担心的二老看病费用,政策也落实了。政府买单给二老和我夫妻俩办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前老父亲打个点滴要两三百,现在去村卫生室打点滴,只花几块钱,医疗负担减轻了不少。
  接下来年底还有鱼上市,年前我就开始着手算计明年的小龙虾养殖。有党和政府这么多扶贫优惠政策,返贫是不大可能了,将总结这三年养殖经验教训,多挣些钱,迎接家里小生命的到来。
  稳步前行篇
  黄陂区长岭街官田村陈慧君
  自强打两份工丈夫病情稳定, 政府帮扶让我们家缓过气来


  10月25日,王华明和妻子陈慧君在饭桌上乐呵呵地聊着孩子的事儿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4年前,陈慧君的丈夫王华明被查出尿毒症,家里失去顶梁柱。儿子即将上小学,丈夫时不时要长住医院,医药费、生活费眼看着都没有着落。
  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扶助下,陈慧君从一个家庭主妇,变成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丈夫的精神支柱、孩子的依靠。
  如今,王华明度过了危险期,身体日渐好转,陈慧君打两份工,一家人不再依靠政府救助金生活。这家人的脸上,绽开了满足的笑容。
  上午收费站做保洁,晚上餐馆当小工,月收入2500元
  10月25日中午,陈慧君结束在武英高速收费站的保洁工作,匆匆往家里赶,她心里惦记着丈夫王华明的午饭。回到家,王华明已经把饭煮上,菜洗好、切好,就等着她掌勺下锅。
  陈慧君每天早上天刚亮,就骑着电动车去上班,顾不得给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做早餐。懂事的儿子起床后,给自己和爸爸下了碗水饺,父子俩吃完后,手牵手去学校。
  陈慧君说,之前丈夫身体太虚弱,接送孩子都离不了她。今年以来,丈夫的身体好多了,家里许多力所能及的日常事务,他都承担了下来,包括接送孩子。
  中午,夫妻两人吃完饭,坐在门口晒太阳、喝茶聊天。陈慧君说,现在这样的生活状态,放在两年前,想都不敢想。
  政府兜底医疗费、帮助找工作,因病致贫家庭走出困境
  2014年,王华明患尿毒症后,这个原本小康的家庭陷入困境。2015年,陈慧君一家被列为黄陂区长岭街官田村的精准扶贫对象。
  王华明起初在家中进行腹膜透析,一年的药费和检查费需要10万元左右,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可以报销八成左右。
  一年2万元的自费支出和家庭收入断源,给这个家庭带来巨大压力。陈慧君最大的愿望,是找一份工作,让家里经济生活能良性循环。经过长岭街扶贫办多方协调,陈慧君找到一份收入不高,但上班时间灵活的工作——在高速收费站做保洁。
  一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对当时的陈慧君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可此后不久,王华明的病情突变,让这个刚稳定下来的家庭雪上加霜。2016年,王华明大半时间都住在医院,并多次住进重症监护室,医院几次下病危通知书。
  这一年,王华明看病用了23万元,经过新农合、低保、大病补助报销后,还有8万多元自费的缺口,全靠向亲友借款渡过难关。
  本以为要背上巨额债务,政府出钱为他们买了一份补充保险,将自费部分兜底。年底陈慧君拿到补充保险报销的8万元,还清借款。
  2018年起,在新农合和补充商业险的帮助下,王华明可以免押金住院,住院费由新农合与政府结算,不需要自己垫付资金看病。医疗费用的解决,让这个小家终于缓过气来。
  自述>>>
  陈慧君:没有政府的好政策,这个家早就散了
  回想这几年,我感觉像过了一辈子!特别是2016年那一年,丈夫华明和我婆婆都想放弃,觉得花了太多钱,也不见得救得回这条命。只有我在坚持,劝他不要放弃!
  “政府都没有放弃你,你为什么要放弃自己?”我在重症监护室鼓励丈夫说,“街里、村里都在想办法解决你的看病钱,政府的政策这么好,你不坚持下去,对得起谁?”
  可是面对日常的艰难,我那个时候也感觉生活没盼头了。可事实上,熬过了那一年,情况真的好转了。让我喘过这口气的是村里给我撑腰,我以为那一年要欠下上十万元的外债,没想到年底政府给我们买了一份补充商业医疗保险,把我们自费的那一部分全部报销了。
  我的工作是街里帮我找的,孩子上学每年有一笔助学金,也是政府帮忙联系的。有这么多人在帮我们,我们怎么能不振作起来?所以,我也要自己想办法,不能等着吃救助!
  我现在打两份工,加上政府给的家庭低保救助金,一个月有差不多3000元的进账,这比王华明住院时我全天陪护,家里只出不进时的状况要好得多,我很满足!
  黄陂区木兰乡同兴集村李常学
  兴办养殖场脱贫一波三折,被病魔击倒后再次站起来


  10月23日李常学在苗圃基地修剪桂花树苗长江日报记者郭良朔 摄
  60岁的李常学,有个因病致贫的五口之家:老伴和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都身患疾病,全家欠外债3万多元。经驻村工作组和村委会帮扶,李常学办起了养殖场。2016年5月他被诊断患胃癌,家庭再次陷入贫困。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身体恢复的同时,他全身心投入发展养殖业,全家有望今年脱贫。
  大病初愈加油干,家庭养殖场重新兴旺
  10月23日,记者来到黄陂区木兰乡同兴集村,第十一次探访李常学。在村委会通往他家的村级水泥路上,有一片桂花树林,李常学正拿着专用剪刀和锯子,一剪一锯认真修剪树木。
  李常学说,这块树林是同兴集村陈家湾陈友槐的,共有900多棵,他需要2天时间修剪完,每天工钱是80元。
  李常学的养殖场占地30多亩,漫山遍野都是在找食的鸡。李常学说,他现在养了900只鸡,到年前全部出售,平均每只鸡可卖到70元,加上一年四季卖鸡蛋,毛收入有7万元。
  李常学告诉记者,2016年初,他在两个堰塘投了3500元的草鱼、青鱼、鲫鱼等鱼苗。“今年底把大点的鱼全部打捞上来,估计能卖个万把块钱,然后再投放一批新的鱼苗。”
  同兴集村党支部书记詹才权告诉记者,上级部门给李常学的三儿子办有低保,每年还有残疾补贴。“他们家五口人,今年保守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人平过万元,今年脱贫没有问题。”
  脱贫之路上一波三折,不幸之时众人相帮
  2015年10月16日,记者第一次探访李常学。李常学欠外债3万多元,是乡里和村里确定的贫困户,乡党委专门开会研究帮扶措施。
  2016年春节过后,村里和驻村工作组帮李常学办起了养殖场,承包了两个鱼塘,在荒坡上盖了三间瓦房,走上脱贫路。
  2016年5月,李常学被诊断出胃癌,在医院切了大半个胃。住院费、手术费等花了6.18万元,合作医疗只报销了3万元。因为生病不能干重活,把苗圃场的工作也辞掉了。
  李常学的遭遇引起社会牵挂,湖北信义兄弟董事长孙东林、湖北佐尔美服饰总经理付志琦等企业界人士给他送去1万多元慰问金和衣物。
  村干部和驻村工作组多次上门,鼓励李常学战胜病魔,扶持他发展养殖业。
  2018年,李常学身体渐渐好转,扩大了养鸡规模,承包了养殖场周围的稻田和池塘、荒地,种了稻谷、花生、西瓜,养了小龙虾。
  李常学对未来信心满满:“养殖场在发展,今年脱贫,明后两年致富。”
  自述>>>
  李常学:帮扶让我跌倒后再次站起来
  我从贫困到脱贫,到再次返贫,到再次站起来,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
  全家只有我一个劳力,到2015年,家里已经欠下3万多元债务。2015年9月,扶贫工作组进村,把我列为重点贫困户,多次上门帮我脱贫出谋划策,让我看到了希望。
  我家的困难被长江日报报道后,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关注,有送钱的,有送物的,还有上门为我儿子义诊的医生。这些让我很感动,社会各界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贫困户。
  各个方面帮助我兴办养殖场,是养殖场改变了我家的命运,两次帮助我走上脱贫之路。
  2015年底,我杀了两头猪。当天,江岸区驻村扶贫工作组带城里人上门,不到1个小时,两头猪被“瓜分”,价格比集镇上卖得还高。
  办养殖场之初,我最大的担心是鸡瘟或传染,乡兽医站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定期防疫,还手把手教我了一些防疫知识。一年来,我的养殖场没有发生过疫情,鸡鸭存活率达96%以上。
  我被查出患了癌症,工作组和村干部多次上门安慰我,还帮我联系医院做手术。做完手术回家后,他们轮流看望我,让我放下包袱,帮助养殖场渡过难关。
  如今我信心更足了,看到了希望。
  新洲区李集街建新村熊常东
  不用为大笔治疗费用犯愁, 一次次患重病没有被击垮


  躺在病床上的熊常东对生活充满信心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熊常东10多年前从高处摔伤致腿部骨折,影响劳动能力,治疗腿疾欠下外债,因病致贫。在市、区有关部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定点帮扶下,熊常东不仅实现了增产增收,成功脱贫,而且在一次又一次的重病面前坚强地站立了起来,坚定了对幸福生活的信心。
  大病初愈又发腿疾
  治疗费用大没后顾之忧
  罹患胃癌的熊常东大病初愈,本以为脱贫后可以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了,一场突发的腿部疾病又重重袭来。
  9月26日,熊常东的右腿膝关节突发肿胀和疼痛,脚下不能用劲,只能依靠拐杖行走。10月3日,家人将熊常东送至新洲区人民医院,医生确诊为右腿膝关节感染真菌。
  10月26日,长江日报记者跟随建新村党支部书记林青明,市农委、武汉农投公司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汪细桥,赶赴新洲区人民医院,探访慰问正在住院治疗的熊常东,了解相关病情和治疗进展。
  记者在医院骨科病房看到,术后的熊常东精神状态还不错,正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妻子李秋梅在一旁照料。
  主治医生陈康介绍,预计通过3周左右的持续治疗,只要膝关节不出现肿痛,熊常东就可以下床行走了。
  “老熊莫急!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安心养病。”汪细桥反复叮嘱他,住院期间的医疗费不用担心,村里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正积极努力,为他解决后顾之忧。
  医院介绍,截至目前,熊常东在医院的手术和治疗费用达1万多元。不仅免收住院押金,而且绝大部分治疗费用都能享受精准扶贫医保相关政策予以报销,还能通过大病保险、民政大病救助等解决。
  连续3年精准扶贫帮扶
  一次次战胜病魔站立起来
  处在脱贫巩固阶段的熊常东,并没有被一场场重病击垮。在新洲区有关部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连续3年的精准帮扶下,熊常东以坚强的意志、踏实苦干的精神,一次次战胜病魔站立了起来。
  2003年,熊常东从4米高的榆树摔下导致右腿骨折。为治这次骨折,家里欠下6万多元的债务。他寄望自家的8亩鱼塘,增加收入脱贫。
  新洲区卫计委、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专家多次上门进行对口帮扶和养殖技术指导,让熊常东家的鱼塘增产增收。
  2017年10月,熊常东不幸被确诊患胃癌,10月下旬在新洲区人民医院做了胃部局部切除手术,手术及医药费花去3万多元。术后,熊常东接受长达半年的6次化疗。
  作为精准扶贫户,熊常东享受到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新洲区“大病补充保险和区政府兜底”合并实施政策、“一站式”结算等“五位一体”的健康保障扶贫政策,住院治疗费用基本都能报销,看病不用承担大额开支。在基本医疗报销之外,通过差额兜底,由保险公司给熊常东补充报销了2万多元,为他减轻了医疗负担。
  自述>>>
  熊常东:扶贫干部一直牵挂着我的病情
  上级部门把我列为精准扶贫的重点帮扶对象,给我吃下了定心丸,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村里后,提供了很多帮扶和技术指导,更加坚定了我脱贫的决心和信心。
  2016年,市农委给我提供鱼苗,为避免水温过低影响鱼苗生长,还把鱼塘周边的排水沟纳入治理。市农委水产处专家多次来到我家鱼塘,查看养殖情况,上门提供养殖技术指导,我再也没有为鱼发病担忧了。从当年起,鱼塘的产量终于上升了,成功扭亏为盈。
  2016年底,我还了近3万元的旧债,过了个踏实年。儿子、儿媳带着孙子都回来过年团聚,我非常高兴。
  这几年,驻村扶贫干部一直牵挂着我的病情,让我备受感动。早年,我的腿摔骨折后,螺丝钉装在骨头里上蹿下蹦,擦到筋那叫一个痛啊。冬天腿脚发冷,我只好用海绵把脚裹着。新洲区卫计委、区农委领导多次鼓励和劝说,让我到医院做了腿部手术,成功取出了埋在腿里多年的钢管和钢钉。此后,右腿恢复得不错,再也不发冷了,走路也更轻松了。
  去年,我被查出得了胃癌,在医院做了胃部局部切除手术。市农委水产处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来家里探望,并送来慰问金,勉励我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好好调理,让我很感激。
  今后,我要开心过好每一天,对好日子充满信心。
  江夏区舒安街祝庙村易新禄湾易德顺
  失业后重新找到了工作,脱贫两年日子越过越好
  家住江夏区舒安街祝庙村易新禄湾的易德顺、伍小春夫妇,早年为供两个孩子读书借了债。2015年9月易德顺生了一场大病,欠下新债。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后,街道扶贫干部推荐两口子到龙湖渔牧公司打工。
  易德顺夫妇打了两年工,2016年底还清了债务,顺利脱贫。2017年底,这家公司因亏本辞退工人,不久易德顺夫妇找到了新工作。
  失业后重新找到工作,夫妻俩乐观面对生活
  10月25日晚,长江日报记者分别给易德顺、伍小春打电话。还在外地出差的老易说:“我很忙,没时间见面。”伍小春在江夏区纸坊街打工,也难得回趟家,她在电话中说:“老易经常在孝感、麻城、黄冈这些地方出差,我都很难见他一面。”
  易德顺目前打工的公司在武昌积玉桥,他负责招投标业务,月收入约三四千元。记者直到晚上才和他联系上。
  伍小春在纸坊街一户人家照顾老人,白天做两餐饭、打扫卫生,晚上回租住屋休息,有空时还到一家单位做保洁,月收入2000多元。
  让伍小春感到安心的是,易德顺的慢性胃溃疡经过两年多的治疗,已大有好转,最近医生让他停药观察,过段时间再确定是否要继续吃药。
  供儿女读书患重病背债,扶贫干部推荐打工终脱贫
  易德顺家有3.3亩水塘和2亩多地,种香莲和玉米收入微薄。
  女儿易银、儿子易旺还在读书时,两口子省吃俭用,每年也都要借钱。好不容易熬到女儿出嫁、儿子考上军校,易德顺却在2015年9月查出慢性胃溃疡,住院两个月,花了近3万元治疗。这笔钱通过新农合报销后,家里还欠了几千元债,每月还要花近千元吃药。
  2015年底,街道扶贫干部推荐两口子到龙湖渔牧公司打工,易德顺负责看湖守鱼,妻子为工人们做饭,两人月收入4000多元。
  易德顺边打工边吃药治病,身体慢慢恢复。2016年底,根据相关标准,易德顺家脱贫,还清了债务。此后,舒安街、祝庙村以及与该村对口的东湖高新帮扶工作队,依然十分关注他家的生活,有关负责人平时打电话询问两口子打工的情况,逢年过节还送去物资和慰问金。
  自述>>>
  易德顺:脱贫路上有蛮多好人相助
  2015年下半年是我家最困难的时候,舒安街工委副书记李长久了解情况后,把我和小春推荐到龙湖渔牧公司打工,我很感激他。
  公司老板李飞云对我们非常好,夏天他考虑到天气炎热,要求我和工友早上5点到8点、下午4点到晚上7点这两个时间段巡湖、喂鱼,其他时间休息。
  和祝庙村对口的东湖高新帮扶工作队也蛮关心我,原来的队长汤进明和队员朱贵元逢年过节会来家里探望,前两年送了100多只鸭苗、鹅苗,今年初又送了两头仔猪。前几天扶贫队新来的队长郭平拎着米和油来家里慰问。
  我还是想靠自己的双手解决家里的困难。在各方帮扶下,我们家脱贫了,我和小春经常对儿子、女儿讲,你们有了能力,一定要多帮助能够帮助的人。(长江日报记者林敏 王亚欣 刘智宇 宋磊 章鸽 马振华 魏娜 汪文汉 谭德磊 黄征)
  【编辑:刘思】


  (作者:林敏 王亚欣 刘智宇 宋磊 章鸽 马振华 魏娜 汪文汉 谭德磊 黄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