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父母拳脚相向的背后,父母往往忽略了情绪管理
2018-11-03 14:45: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3日讯(记者毛茵)11月1日,坐在心理医生面前的男生一直低着头,低沉的变声期声音中透着沮丧,又有愤怒和无奈。“我打完了他也很自责……但是我小时候也看到他是这样打我爷爷的……”
  16岁的小利这样描述他的家庭:爷爷是某钢厂工人,生养了3个儿子,工作辛苦、生活节俭。爷爷对爸爸和叔叔们要求特别严,小利从小就目睹了脾气暴躁的爷爷打叔叔的场面,爸爸也参与一起和爷爷对打。
  小利家经济条件很一般,但什么好的都留给他。父母对小利控制得更严格,逼他读书,勒紧腰带也要送他去美国上大学。小利并没有如他们所愿那么“争气”,从上小学开始就免不了经常挨打。上初三后,小利个子窜到1米75,脾气也越来越大,父母教训多了,他烦了一激动就会挥拳动手,几次把父亲推倒在地。
  无独有偶。最近网上有个仅10秒的视频,视频中,一个男生连续抬脚向自己的亲妈飞踹了5次,伴随着怒吼,情绪十分激动。原来,该男生这样踢打母亲,是因为母亲想阻止他玩手机。
  为什么小男生情绪会如此暴躁?为什么孩子会对生养自己的父母拳脚相向?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李闻天发现,在有心理疾患的青春期孩子中,有暴力倾向的不少。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及早管理孩子情绪的重要性。
  李闻天博士分析,孩子为什么能够打得出手,背后至少有三点原因:
  1.“打”是因为“说”没用。负面情绪如果能够通过语言的方式以适当的渠道表达出来,情绪就会得到处理。无“门”可说,情绪又需要释放,只好用打的形式释放。
  父母需要反省,面对孩子的时候是否很难给孩子倾听的机会,或者只会用大道理把孩子“堵”回去?除了孩子的行为问题,父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看到孩子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2. “打”是情绪积累的结果。如果孩子长期无法得到父母在情感上恰当的回应,负面情绪往往会压抑下去,有的孩子可能会攻击自己,就会自我怀疑,自卑,甚至抑郁;而不甘心的孩子就会将这种负性情绪朝向外部,表达为对于亲近人的愤怒,“打”就是情绪爆发的产物。
  3. “打”是因为父子、母子间的界限不清。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就不会溺爱也不会过于控制,孩子能够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发展自我的部分,但如果父母太过侵入孩子成长的个人空间,孩子也就会因要满足独立的需要而作捍卫的举动,这样的举动通常也是突破界限的,所以“打父母”才会显得如此“扎眼”。
  现在孩子们生活在社会发展飞速、物质极大丰富的大变革时代。而正是这些更好的物质条件,不可避免地给孩子们带来一连串的问题:情绪变化大,喜欢和长辈争吵,过于自我;在家里或学校不听话,喜欢破坏东西,甚至动手打人;看到喜欢的玩具一定要买,不买就开始哭;对陌生人过度敏感和焦虑……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父母们经常束手无措,对孩子加以管教后,要么孩子变本加厉地“叛逆”,要么孩子变得唯唯诺诺、谨小慎微。
  李闻天提醒家长们,最容易被忽略的教育是管理孩子的情绪,管理孩子的情绪首先要从管理家长自我的情绪开始。给予孩子正确行为的教导,以及正面积极的反馈是十分重要的,而对孩子有问题的行为一定要及时给予惩罚,但这个惩罚并非让你去打骂孩子。当你无法控制、觉得对孩子无能为力的时候,通过寻求积极心理疏导,不仅是解决孩子的问题,也是给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正常宣泄的突破口。
  【编辑:付豪】
  (作者:毛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