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公里串起4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武汉“黄金大道”将创最高工业亩产值
2018-11-23 08:41:00 来源: ​​长江日报


  光谷未来科技城片区 记者周迪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23日讯(记者陈诚)5年前,位于武汉东大门的左岭大道,目之所及,农田山林密布,城市繁华在此戛然而止。3至5年后,光谷东这片区域,年产值将达千亿元规模,按照产出比来看,将创下武汉最高工业亩产值。
  不久前,市统计局公布武汉高质量发展指数:2013年至2017年,高质量发展指数稳步提升,累计增长10.7%。其中,创新驱动指数累计增长14.2%,增幅居五个领域之首
  创新提档升级,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汉密集布局


  武汉华星光电阵列厂macro机台,员工对玻璃基板表面进行巨观检查 记者周超 摄
  如今,8公里的左岭大道沿线,分布着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华星光电、武汉天马微电子等总投资额超过40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3年前,华星光电建起全球高端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和生产基地,生产高分辨率柔性和可折叠式智能手机用显示面板。国内第一条主攻折叠显示屏的6代柔性LTPS-AM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在此诞生。
  紧邻武汉华星光电,国内显示巨头天马2年前投建生产线,打造中小尺寸显示屏。沿着这条大道,未来还将落户联影医疗、斗鱼小镇等一个个科技创新项目。
  硅谷小镇将建成国际创新中心、海外人才孵化中心;不远处,包括创业大厦、孵化中心在内的激光研究院三期将建成……
  短短时间内,这条被人们称为武汉的创新大道,崛起了一座科技新城,在铸就城市的“黄金大道”。如此之多的创新企业,产出密度将惊人。
  8公里长的道路串起万亩4000亿元的工业投资项目,即使在中关村、上海张江等高新区,近年来也难以找出这样一条“黄金大道”。亩产投资的高强度,将释放巨大的产出效应。光谷相关人士介绍,3至5年后新型显示产业链形成,这条大道产值将达千亿元规模。
  据介绍,除了从北向南的左岭大道,从西至东延伸的高新四路,还分布有华工科技、中国信科、中原电子、联想武汉、长飞等企业。在光谷这片区域,集聚了芯片制造、新型显示、5G通信、智能终端等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抱团的创新集群,成为光谷“芯—屏 —端—网”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源地。
  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说:“为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武汉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2015年开始谋划布局,瞄准高站位,卡准科技创新的方向,从今天来看,这条路换来的是城市厚积薄发的强大后劲”。
  体制机制保障,助力企业成长为领头羊
  几个月前,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过会成功,成为光谷第二家激光上市企业。
  这是一家专业从事光纤激光器及其关键器件与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光纤激光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全球有影响力的具有从材料、器件到整机垂直集成能力的光纤激光器研发、生产和服务供应商。
  此前,国内的激光器研究一直处于试验阶段,长期依赖进口。2007年,锐科激光成立后,先后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台10瓦和25瓦脉冲全光纤激光器、第一台100W连续全光纤激光器产品和第一台1000W连续全光纤激光器。尤其是2013年3月,锐科激光采用激光功率合束技术,研发出我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
  当时,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炳琨认为,这一技术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光纤激光器自主研发能力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锐科激光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说,这一系列产品的诞生,一举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光纤激光器领域的垄断,也直接拉低了进口产品的价格,降幅达60%左右。锐科激光已抢占国内激光器30%以上的市场,产品还远销欧美,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锐科激光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的光纤激光器供应商。
  产业离不开体制机制保障。在武汉,除了企业个体的创新能力,聚焦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经济和科技创新共同体,这是孕育武汉企业创新的“最强大脑”,锐科激光也从中扎根成长。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的15所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跨界合作,互联互通,使得高校院所的研发成果真正落地。光电院参与建设并获批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导航院孵化出梦芯等企业,在北斗细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资环院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成为“全国最佳知识产权运营机构”……15家工研院初步形成了“一家工研院,一条产业链”的产业布局,成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对外转化的最重要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世界名企盯上武汉3D打印
  在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张海鸥教授团队正在研发一项3D打印技术。他就成果转化,和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局对接,为大规模产业化做准备。
  3D打印是前沿性制造技术,最大障碍是打印出的材料不能经久耐用,还处于“模型制造”展示阶段。经过十多年潜心攻关,由张海鸥教授团队发明的“智能微铸锻”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铸锻一体化3D打印,打印出高性能金属锻件。这一技术颠覆了国外传统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和装备,有望结束传统重工业制造方式,大幅度降低成本,开辟中国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绿色制造新时代。美国通用电气、法国空客等名企,都看上了张海鸥的技术。
  “国际巨头正在投入巨资布局金属3D打印,但我的技术产业化还有很多障碍,有可能丢失发展的机会。”张海鸥曾深深担忧,这项技术曾小规模应用,但仅靠实验室的能力很难快速扩张,前期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再加上产业化的设备动则上亿元,产业园区建设申请路线漫长等因素,一时难以寻找到合作方让项目快速落地。
  去年7月,武汉正筹备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组成涉及科技、规划、财政等全链条的服务部门,专门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张海鸥迅速上报相关需求,不到一周,相关人员第一时间上门调研,拟帮助该项技术落地产业化。“政府多个部门协作,有的帮助解决资金问题、有的帮助解决园区建设问题,之前的担心一下就减小了。”
  8月中旬,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局正式成立,成立大会上,张海鸥当场与中钢设备公司签订了技术转化协议,项目实现初步落地。而近日,科技成果转化局正在与张海鸥对接,拟共同打造一家以其团队技术为基础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更大规模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这一技术有望为武汉带来千亿级的产业 。
  武汉开全国之先河,破体制之坚冰,创造性设立的“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局,一年多来,与张海鸥一样,让更多的武汉创新走出了实验室。市科技成果转化局联合高校院所,成功举办了12场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签约项目499个,签约金额466.7亿元,发布拟转化项目1111个供社会机构对接。
  【编辑:朱艳琳】
  (作者:陈诚)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