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茅盾文学奖后仍佳作频出,全国专家聚汉研讨刘醒龙的文学创作
2018-11-26 22:07: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26日讯 23日-25日,刘醒龙近作与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认为,刘醒龙2011年以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后,又交出了多部高质量“大作品“,如长篇小说《蟠虺》《黄冈秘卷》,长篇散文《上上长江》等,打破了中外文学史上常出现的“获奖魔咒”——获奖后创作“懈怠”的现象。


  刘醒龙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表示:刘醒龙的历史叙事给文学新的启示,不同于姚雪垠、二月河等直接进入历史空间的写作,“他提供了一种历史融合现实的写作方式,《黄冈秘卷》有着明确的地方志意识和中国精神的表达,地方志写法是当代文学的趋势,他在突出地域性的同时自觉地打破了狭窄的地方格局,主题具有开放性。”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刘醒龙的作品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有境遇感,从《凤凰琴》到《黄冈秘卷》,始终有现实关怀;二是有根须,每部小说都有想象的渊薮和忧患的具象;三是有方圆,方圆可以形容性格的尖锐或圆融,但也可以形容一部作品的格局。
  评论家王先霈认为刘醒龙能够持续推出高质量的作品,在于他以文学家的审视和批判眼光,投身到亿万人民所关心的社会热点中去。於可训认为,从刘醒龙的创作中可以透视出文学发展的历史,“他始终处在文学的浪潮之中,书写一个人的文学史,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对当代文坛发起的‘现实主义的冲击波’,到新世纪以后从文化学角度进行创作,都可以看作是当代文学的一种趋势。”
  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表示,从高中时读刘醒龙创作的《威风凛凛》,自己几十年来见证了刘醒龙文学体系的形成。刘醒龙作品中有非常典型的楚地文化品格,除了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也是典型的楚国文学后裔。
  25日的闭幕式上,刘醒龙坦言,他留意到当下的年轻作家写宿命的多,写命运的少,而他自己随着写作范围越来越大,经历越来越丰富,他发现以前写的那些短篇和中篇,不过是一种宿命呈现,是一堆可以进一步抒写的文学元素,”《凤凰琴》是宿命的,到《天行者》这里,所有的人物坦然接受各自的人生状态,各自努力生活,努力做好自己,就全是命运。”(记者周满珍 通讯员林沁馨 董星秀)
  【编辑:付豪】
  (作者:周满珍)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