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商学院多位师生掌勺长城站,中国味道飘香南极暖胃又暖心
2018-11-30 12:12:00 来源: 长江日报


  武汉商学院的旗帜在南极飘扬


  武汉商学院教师参加第35次南极科考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30日讯近日,乘坐了一周飞机的教师戴涛终于抵达南极长城站,参加我国第35次南极科考,这是他第三次踏上南极的土地。戴涛第一次参加南极科考,在2009年。
  2009年,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对外征集中国南极科考管理团队,武汉商学院管理层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该校服务国家重大任务的良好机会,也是向世界展示该校烹饪学科实力的机会。烹饪与食品科学学院是该校成立最早的学院之一,拥有多位“中国烹饪大师”,实力雄厚。
  当年,经过报名、选拔,烹饪与食品科学学院时任副院长王辉亚、教师戴涛,带着毕业生徐康、王骐、潘鼎前往长城站和中山站工作。从此,该校每年都有师生被派往南极。
  “中国味道”飘香南极,让百位外国队员敬酒致谢
  “各国科考站之间常有外事活动,运动、宴请、考察,美食是重要的一环。”参加过第27次南极科考的武商院教师严涛说:“不论是我们去外国科考站做客,还是在本站接待,一言一行代表的都是中国形象,因此十分注意。接待外宾时,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制定不同的菜肴,档次、餐品、程序都要到位,还要可口,体现我国的热情好客,展示我国的美食文化,讲究大着呢!”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被称为“南极地球村”,岛上有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国、韩国、秘鲁、波兰、俄罗斯、乌拉圭等国设立的南极科学考察站。
  去年底,武商院优秀校友张磊开始在长城站工作,上站后两个月,就接到了一个重要接待任务——附近9个考察站的科考队员来长城站交流,要给100多人提供餐饮服务!为筹备此事,张磊前一天彻夜未眠,第二天他做的中国菜“征服”了各个国家的队员。
  张磊介绍,那天他刚做完手头工作,没想到一位外国友人带头,示意所有人拿起酒杯感谢他。这位外国友人说,张磊用食物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每次来长城站,都感觉中国菜特别新颖,让人回味无穷,他希望,两国科考站之间友谊长存。此时,张磊心里一种荣誉感油然而生。
  目前正在南极中山站工作的武商院教师黄伟介绍,每逢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站里就邀请附近的俄罗斯站、印度站科考队员过来聚餐,中山站会精心制备月饼、蛋糕、花色酥点,以及各式各样的菜品,“中国味道”让各国外宾赞不绝口。
  在武商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党支部书记王辉亚看来,南极无国界,而中国的科考队员们时时刻刻都在展现着共产党人自愿奉献的精神。
  厨师相当于副站长,管理美食也调节情绪
  “极地初看很美很震撼,但整个世界除了白就是黑,几乎看不到其他颜色。”参加过第30次科考服务的“中国烹饪大师”方元法老师说,在极地,情绪管理非常重要。
  他介绍,南极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夏季还好过一点,最难熬的是冬天。”他说,最低气温接近-50℃,风雪肆虐,整天只能呆在室内。漫长的极夜,极易打乱人的生物钟,让人情绪低落。因此,要保持正常的体能和状态,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严格的自律。有些年轻人情绪控制不好,容易焦躁。
  在科考站,有一种说法,“厨师相当于副站长”,就是科考队员的大家长,既要擅长用美食调剂气氛、安抚情绪,还要经常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如打球、打扑克牌,一旦发现哪位队员心情不好,则予以开导,大家的友谊也在不知不觉中升温。
  参加过第27次南极科考的教师张晖在站里担当“知心大哥”的角色,他说:“科考站里研究人员很多是研究生、博士生,年轻人有时候情绪不好,需要我们主动关怀,和他们聊聊天。平时他们想吃什么家乡菜,我们就想办法提供,以解他们的乡愁。作为科考队员,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在一个站里朝夕相处,大家就是一家人。就连博士生也常给我打下手呢!”
  首次让科考队员的食谱中出现茶菜,把论文写在南极的大地上
  参与南极科考对于武商院的教师们来说,既是提供餐饮管理服务的过程,也是搞科学研究的过程。
  王辉亚在科考期间从事“南极营养菜谱研发”,针对南极特殊环境下科考人员的营养需求,定制菜谱,给后面的工作者提供了极大帮助。
  严涛老师利用半年的餐饮管理经验,开展了“南极科考队员极夜膳食平衡研究”,针对南极科考站菜肴食材短缺、日常生活配餐缺乏具体方案的现状,研究极夜情况下南极科考队员们的膳食营养平衡需求,对科考队员禽肉类、谷类、蔬菜等的摄入量进行配比,制定出更适合高寒、极夜环境的科学化饮食。
  红茶虾仁、茶汁鱼排……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员方元法开发出多道精美的南极茶菜茶点,并把它们端上科考队员的餐桌。这是自1984年我国开展南极科考以来,首次在科考队员的食谱中出现茶菜。方元法也成为极地茶养生配餐第一人。
  方元法说:“科考站内肉类原料多,蔬菜少,科考队员缺乏维生素,将茶叶熬成浓汤搭配荤食做菜,可起到补充维生素、软化血管等作用。”当年去南极前,方元法在实验室里呆了两个月,研发出茶香果酱排、茶汁柳叶包等10多个茶菜茶点。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武商院教师们真正把论文写到了地球最南端的大地上。


  师生在南极举办美食节
  极地少蔬菜,厨师们种蔬菜制食材
  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党支部书记、参加第26次南极科考的王辉亚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到南极时,刚经过一周的长途跋涉,时差还没有倒过来,他已投入工作。度夏阶段(11月至次年2月),科考站的人员数量有100-200人,餐饮管理团队每天要为队员们准备四餐饭,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就这样连轴转了几天,才渐渐适应南极的工作节奏。
  餐饮管理绝非易事,它需要极高的精准度、无限的创造力,即便在最差的条件下仍能承受巨大压力、游刃有余地工作。极地的食材主要靠外来运输,以鸡鸭鱼肉为主,缺乏蔬菜,品种受到很大限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是中国烹饪大师也犯愁。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王辉亚回忆,为了调剂菜肴品种,他在科考站第一次尝试做豆腐、做生日蛋糕。“平时在家里很多食物买来就能用,从没亲手做过。在极地,很多基本的食材都要亲手做。”
  26岁的张磊是武汉商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读书期间,他就向往像老师们一样去南极服务。毕业后连续两年报名参选,由于太年轻,组织上不敢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直到第三次报名终于如愿以偿。
  借鉴前辈的经验,去南极前张磊特地花了几年时间到企业、西点房、西餐厅学习。“到南极工作需要‘十项全能’,所以我除了中餐外,特地学做了西餐、糕点。”年纪轻轻的张磊在长城站独当一面,连长城站站长也为他点赞。
  极地缺乏蔬菜,厨师们就尝试无土栽培,豆芽、花生芽、白菜、草莓,科考站每个月可以“产出”一二十公斤的蔬菜。做一点蔬菜和菜汤,最令队员们期待。


  师生参与南极无土蔬菜的培植
  南极日记>>>
  第26次科考队员王辉亚:
  在南极科考站,每一位科学工作者都不会以科学家自居,都自觉地把自己看成是这里普通的一员,也许在这里从事的工作看起来是平凡的,但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完成工作又是极不平凡的。支持大家的动力是多年来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南极精神。
  第27次科考队员张晖:
  自从度夏考察队员离开中山站回国后,我们17名越冬考察队员在南极已经一起度过了4个多月,在这4个多月里17名队员朝夕相处、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共同抵抗南极的风雪,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兄弟般的感情。
  第27次科考队员严涛:
  国庆来临,长城站广场国旗飘扬,在我们心里是最美的景致,是指引我们前行的阳光和希望!改革开放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在遥远的南极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未来更加美好!
  第29次、34次科考队员黄伟:
  在2012年和2017年有幸成为了中国第29次和34次越冬队员两次前往中山站。当我第一次踏上前往南极的征程时心情无比激动。我们乘坐雪龙船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抵达中山站。
  在这里,所有的生物都具有无比坚韧的意志和执着的精神,它们虽经历着极度严寒残酷的自然气候,却依然热爱忠诚于这片土地,顽强地生长。我热爱这片土地,并无比的敬仰。
  第34次科考队员张磊:
  在站上曾看过一段视频,讲述1984年中国科学考察队首次抵达南极的情景,为了能使装载建站物资的小艇在岸边有停靠卸货的地点,考察队必须先修建一个码头。突击队跳入寒冷刺骨的海水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建站的希望。
  这段视频非常感人,每当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总会看看那段视频,想一想当年的前辈们,为了祖国在南极问题上能有发言权,敢于拼搏,乐于奉献,报效祖国。而如今南极科考站的条件这么好,自己为什么不能坚持下去呢?我们年轻人应该传承前辈的“南极精神”,继续奋勇前行。
  链接>>>
  武汉商学院服务我国南极科考十周年
  光荣使命诠释“南极精神”
  南极,这个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面积居世界各洲第五位,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吸引着世界很多国家的目光。
  1984年,中国这个“南极科考的后来者”终于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大陆,从此再未间断。今天,“雪龙”号破冰前行,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正式下水,中国正在南极建设第5个科考站,并不断深化南极科考的国际合作……我国极地科考从无到有,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在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上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在南极的科考队员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上天入地”的研究人员,却是每个科考站都必不可少的“关键人物”;他们承担的不是“高精尖”的科学任务,却是真正的“幕后英雄”。他们抓住科考队员的胃,更留住这些异乡人的心。他们就是科考站的餐饮管理人员。
  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连续十年服务南极科考,先后有17位教师和毕业生负责科考站的餐饮管理服务。平时,他们在学校里是受人尊重的教授,是“中国烹饪大师”,甚至是学院的党支部书记,但到了南极,他们主动“卸下”这些头衔,走下讲台,走上案台,当好“后勤部长”,做好每顿饭,是他们最朴素的愿望。
  有人说:“你们何必呢?在大学做做理论研究,当个教师不好吗?为什么要去那天寒地冻的地方吃苦?”他们坚定地说:“南极科考,国家任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们代表的是国家,代表的是学校。”
  “烹饪专业教师负责餐饮管理有别于一般社会人士,他们的觉悟更高、素质更高、党性更强,他们更具备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把工作交给他们,我们很放心。”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相关人士表示,这是他们长期与武汉商学院保持合作的深层次原因。
  使命必达、团结奋斗、精益求精、吃苦耐劳,武汉商学院的这些教师们用一年又一年的实际行动,将“南极精神”书写在了那片洁白的土地上。(作者黄琪 马宁 朱辰千)
  【编辑:金鑫】
  (作者:黄琪 马宁 朱辰千)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