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质疑《江汉揽胜图》非仇英所作,武汉博物馆:作者是待解之谜
2018-12-10 21:41: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10日讯(记者李芳 王震) 网友“大地理馆”前日@武汉博物馆称,该馆馆藏《江汉揽胜图》 经当代画家徐邦达先生考证,非仇英作品,风格与其不符,但水平仍高,很可能是另一位明代晚期画家的作品,为李宗仁侄子李任夫捐赠。
  10日,记者多次私信联系网友“大地理馆”,对方均没有回复。
  据了解,《江汉揽胜图》也称《古武汉三镇图》,是一幅描绘数百年前武汉城市风貌的青绿山水画。龟蛇二山隔江相对,长江汉水在龟山脚下交汇,江面上帆樯林立,三镇人烟稠密,将明代武汉景色秀美、水陆繁盛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武汉博物馆副馆长邓琰介绍,这幅画大气磅礴,景物繁而不乱,结构严谨,着色古雅清秀,融写实与艺术于一体。上世纪80年代初,《江汉揽胜图》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83年国家文物局成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开始对全国各地所藏中国古代书画作系统鉴定,鉴定组由7人组成,谢稚柳任组长,其余6人为徐邦达、启功、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他们历时8年,在全国共鉴定了8万余件中国古代书画,《江汉揽胜图》就在其中。
  该馆一楼展厅的序厅正面墙壁上气势恢宏的巨型丝织挂毯,就是以此画为蓝本制作而成,而真迹一直保存在库房里。
  “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这幅画是仇英画的。”邓琰说,仇英是明早期画家,而这幅画的年代,专家推测是明晚期。虽然画轴右下角题款有“实父仇英制”,但经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考证鉴定,此画并非仇英所作,其画风与仇英画法有明显不同,画轴上的题款应为后人所添加。但该作者画技,不在仇英之下,应当为明代另一书画名家之作。至于作者是谁,后人为何在此画上添加仇英题款,亦是一个待解之谜。
  关于这幅画的来历,馆方表示,此画解放初由人捐献给武汉市政府,文革后流落到另一家文化单位。在修建晴川阁时机缘巧合,被当时在武汉博物馆工作的一位同志发现,后经市政府调拨,此画才转至武汉博物馆收藏。该画为绢本,纵107厘米、横171厘米,武汉博物馆得到此画时,它折皱厉害,后送到上海博物馆修复。
  至于网友提出的此画由李宗仁侄子李任夫捐赠的观点,邓琰表示,他们也听闻过这个说法。不过最早发现此画的该馆工作人员(已退休)当年登记它时,写的捐画人名字是李仁夫,而她多方查阅资料,捐画人也有李任夫一说,解放后还做过武汉市政府参事,李任夫和李宗仁都是广西桂林人,流传李任夫是李宗仁侄儿的说法不知是否因此而来,“我没找到史料证实李仁夫或李任夫是李宗仁的侄子。”
  邓琰说,仇英以人物画和青绿山水画擅长,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武汉博物馆收藏有他的一幅真迹《竹梧消夏图》。
  【编辑:祝洁】
  (作者:李芳 王震)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