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男子突发脑梗入院,意外揭开2年来血小板过低谜题
2018-12-16 17:22: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16日讯突发脑梗入院,竟意外揭开两年来血小板过低的谜题。近日,经过医生细心观察与反复研究,65岁的张先生才知道,原来他患有罕见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仅千分之一。
  两年前,张冬先生意外查出自己的血小板只有常人最低值的1/25,被告知随时有可能因一点小小碰撞、摔跤而引起皮下出血,甚至严重脑出血,危及生命。此后,他在生活中总是小心翼翼,尽量少出门,生怕哪里磕着碰着,有时上医院也和医生反复强调,不敢轻易用药。
  一周前,张先生突发意识丧失,晕倒在地,被120送往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急救。清醒后遗留有右侧肢体偏瘫,经诊断为脑梗死。家属告知医生,张先生血小板过低,需小心用药,血常规检查也证实张先生血小板仅为4×109/L。由于治疗脑梗,需要用到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而张先生这一症状使得治疗陷入困境。
  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饶明月详细询问病史,检查后发现张先生并无血小板减少的诱因和病史,身上也没有出血点及瘀斑等症状,这让她有些困惑,赶紧与检验科医生联系,反映情况。
  检验科医师孙立根在查看检查结果后也觉得不太对劲,立刻提取患者血液复查,发现结果与之前相差无几。排除抽血、冷凝集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情况后,孙立根医师怀疑这很可能是一例罕见的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由于抽血时,血液离开人体几分钟即会凝固,血常规的采血管中,一般会添加某种抗凝剂,而EDTA-K2抗凝管作为国际推荐的血常规采血管,也就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紫色试管。”孙立根医师介绍,在临床上,仅有千分之一左右的人群,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其血液易与EDTA抗凝药物产生反应,血小板聚集后出现假性减少,难以检测出来。
  为进一步诊断,孙立根医师决定重新为张先生采血检查,分别用含有EDTA抗凝剂的紫色管和含有其他抗凝剂的蓝色试管进行检测,最终发现蓝色试管中,张先生血小板处于正常值以内,被确诊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也就是说,张先生的血小板是正常的,只是因为EDTA抗凝剂原因导致检查出血小板异常。
  目前,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张先生情况稳定,出院回家调养,“我这是因祸得福啊,原来我的血小板是正常的,真是谢谢医生的细心,以后我再也不用每天提心吊胆了!”(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张姝 陈彦西 张军)
  【编辑:刘思】
  (作者:胡义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