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翻天覆地40年
2018-12-18 11:43: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 12月17日,武汉革命博物馆内,人潮涌动,“大江弄潮——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正在进行。
  改革开放大潮,从历史深处喷涌而来,武汉人民一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铺展开一条承载着光荣和梦想的大武汉复兴之路。
  300多幅图片、200余件实物,生动记述、刻画了武汉翻天覆地的40年变革。4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却奏响了武汉发展史上最强音。
  “幸福财政”取代“吃饭财政”
  年终岁尾,财政部门也和普通百姓一样,“忙年”。
  让百姓过好年,让社会有序运转,需要妥当、周全地安排好资金。忆起往事,对比今昔,市财政局国库干部唐金山感慨万分。
  “改革开放初期,每到年底,我们重点保障全市职工能够拿到工资,首先要考虑把老百姓吃年饭的钱拨付到位。”1982年进入市财政局工作至今的唐金山,亲历了武汉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幸福财政”的历程。
  他说,那时候市级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企业上缴利润,总额不到20亿元,财政支出主要是保“吃饭”和“运转”。每到年底,资金捉襟见肘,市财政局的同事们总是加班加点地扒拉算盘,千方百计筹集、调度,才能确保市民群众过上年。
  唐金山说:“现在可不一样了,财政收入除了企业上缴利润,还有各种税收、非税收入、上级转移支付等,规模上增长了数百倍。像今年,武汉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约2900亿。”“吃饭财政”早已成为历史,现在武汉财政支出的重点不再只是保障市民温饱,而是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进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幸福财政”“建设财政”的色彩浓烈。
  唐金山说,同样是年底忙,对比改革开放40年前后,忙的内容真不一样了。
  数据是最诚实的。改革开放40年,武汉经济实现腾飞。全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0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13410亿元,提高了335倍。年均增长11.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而且,经济增长呈现加速度,武汉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用了20年,突破5000亿元关口用了13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只用了5年。
  而今,武汉经济发展从低速变为高速,更实现从低质到高质量转变。市发改委统计显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11.8︰63.2︰25.0,变革为2017年的3.0︰43.7︰53.3。
  40年间,武汉从一个以冶金、机械、纺织三大支柱产业的老工业基地,变成以钢铁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食品烟草、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日用轻工和建材11大支柱产业的现代化城市。
  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背后,还有发展理念的刷新。改革开放之初,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活力的标志是“处处有烟囱、到处冒黑烟”;现在的武汉忠实履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实施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碧水蓝天净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2017年,低能耗、少污染的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73.2%。
  《建国方略》里的武汉城建构想终成现实
  56岁的长江大桥交警大队交警胡兵权,见证了大桥桥面的点点变化。1982年,胡兵权来到长江大桥做交警。那时武汉只有长江大桥一条过长江通道,中间两股车道,旁边是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上下班高峰期,密密麻麻的自行车过江成为长江沿线一景。
  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过江开始堵车,南来北往的货车别无他路,扎堆从大桥过江。货车容易抛锚,一辆车停滞一分钟,后面就会排出1公里的长队。胡兵权和同事们只好每天随身带着钢丝绳,发现抛锚车就指挥过路车帮忙拖到桥下。
  1995年,武汉终于盼来新的过江通道,长江二桥通车。2000年,白沙洲长江大桥启用。“新的长江大桥确实分流了很多车辆,但无法根本缓解拥堵”。
  胡兵权回忆说,2000年,武汉长江大桥仍然堵车,但桥上跑的车不一样了:私家车逐渐增多,早晚高峰以及节假日,自驾市民越来越多。到2005年,大桥日均车流量最高峰时达11万辆次,远超每天3万辆次的设计量。
  “这几年,我们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胡兵权说,随着过江方式及通道的增多,长江大桥压力骤减,日通行车辆减少至7万辆次,很少大面积拥堵。
  一部出行史,就是一部微缩版的城市建设史。
  40年前,市民过江多半依赖轮渡。上世纪80年代中期,轮渡最鼎盛时年客运量高达1.4亿人次,现在下降至仅1000余万人次,对过江客流的分担率仅为10%。
  一代人记忆深处的“冬天吹得人发抖,夏天挤出一身油”的“挤公交”也早成旧忆。武汉公交车从1978年的1000余台增加到现在的9000余台,市民出行除了轮渡和公交,还可以乘坐地铁、城铁、BRT、出租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共享汽车。
  江上架桥、江底挖隧,天堑真正变通途。长期仰仗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的“三镇两桥一线”交通旧格局,被彻底改写,15 条过长江通道、11座过汉江通道快速建成。百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武汉“至将来此市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这个构想终成现实。
  这40年,武汉城市版图不断扩大,城市格局也得以重构。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武汉在不断探索城市所能到达的高度。1984年,长江边建起了88.6米的武汉第一高楼晴川饭店,现在已挤不进前十名。武汉第一高楼纪录不断被刷新,2015年武汉中心大厦以438米扛鼎“华中第一高”,今年武汉绿地中心已超过这个高度。根据规划,未来的武汉长江两岸,将崛起39栋200米以上的超高楼。
  变大、变高的同时,武汉也在变美。两江四岸环境整治,江滩公园扮靓了长江汉江沿岸,东湖绿道给城市装上“绿心”,遍布城区的湖泊公园成了市民好去处。而打造武汉长江主轴景观带,成为城市富有现代气息的最新城建手笔。
  碗里装的饭菜恍若隔世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市民的获得感一路提升。
  12月17日,家住南湖中央花园小区的77岁老人杜华中,与老伴的午餐是清炒菜薹、萝卜炒河虾、蒜苗炒肉丝、炖土鸡汤,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杜华中说:“这样一顿平常午饭,40年前想都不敢想。”
  1980年,杜华中转业到武汉一家工厂,计划经济时代,买菜要凭菜票,买肉要凭肉票,而且都是定时定点供应。他一个月凭票只能买28斤粮食,几乎每餐都吃不饱。每个月能分配到1斤肉,但排队买肉的经历刻骨铭心。
  “基本上是天一黑,大家就在菜场门口排起队,等着第二天大清早起来买肉。人不可能一直就在那儿站着,大家就搬个板凳,放个篮子,甚至还有人就在路边捡块砖头放那里占位子。”杜华中说,一个月一斤肉,买了瘦肉就不能买五花肉,买了五花肉不能买排骨。每次过年过节,才能买条鱼,而鱼买回了家,也不能立马动筷子吃,得放在桌子上看个两三天,等家里有重要客人来了才能吃。
  每到冬天,只有萝卜、白菜、藕、土豆,而且定量供应,一户只能买一斤。杜华中回忆说,有时候碰到萝卜敞开供应,大家就抢购回去,制成腌萝卜、酱萝卜,要吃很长时间。
  杜华中说,老两口现在没事就去菜场逛一圈,挑喜欢吃的新鲜蔬菜,对照着养生菜谱做菜:藜蒿能降血压,木耳、黄花菜可以清血管,洋葱可以疏通血管……日子越过越精致。
  40年过去,武汉市民的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饭碗里装的内容,已是霄壤之别。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40年来,武汉市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水产品不但供应量巨变,品种也提档升级,农产品供给从“温饱型”向“优质型”转变。
  197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359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40元。现在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达到715元/月、580元/月。围绕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今年全市要完成21499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最后一批87个贫困村将脱贫出列。贫困人口的生活,有“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兜底。
  1996年,武汉在全国较早探索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作为“武汉模式”推广,当年低保标准为每月120元。现在经过先后15次提标,今年已达每月715元。
  2004年,武汉在全省率先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年低保标准为每年800元(每月66.7元)。经过10次提标,今年达到每月580元,增长了近8倍。
  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4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各种社会保障,让千万市民心中有底。
  世界能见度空前提升
  改革开放这40年,是一条武汉城市地位不断上升之路。
  “第一次出国,感到武汉和西方差距太大。现在,这个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95岁的同济医院麻醉科教授金士翱,是武汉第一批出国人员。他颇有感触地回忆了1982年第一次出国的场景,“那时候出国是非常稀罕的事,得国家点了你的名,才可以去。”
  7天的德国之行给金士翱内心震动极大。他说:“感觉对方的医学水平太高了,无论柏林、慕尼黑,还是萨尔州这样相对经济差点的地方,医学水平都很高。比起来,我们各个方面都很落后,像同济这样的国内顶级医院,连台像样的麻醉机都没有。”
  金士翱1984—1985年在萨尔州医院工作,整个萨尔州洪堡市包括他在内只有两个人来自中国,当地人都没有听过武汉这座城市,以至于作为新鲜事上了当地报纸。现在,同济麻醉科每年都有医生出国交流,很多人都有出国机会。2000年以来已有90余人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报告甚至主持。
  “现在国际同行,都知道中国的麻醉学科,除了看北京上海,就要看武汉的同济医院。”金士翱说,现在德、美、英、日等国的众多医疗机构,都与同济医院密切合作互访。
  改革开放40年,武汉与世界的全方位联系越来越密切,能见度空前提升。市统计局表示,武汉在世界上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友好城市由1979年的1个提高到2017年的28个,国际航线由1998年的1条增加到50多条,通达世界五大洲。外国驻汉领事馆从无到有,法国、美国、韩国、英国领事馆相继落户武汉,数量居中部地区第一,常住武汉外籍人士达1.7万。
  武汉在国内的分量,随着大城崛起,也日益吃重。
  按照中央要求,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武汉要成为战略支点;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武汉要发挥核心作用;在全国发展格局中,武汉要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武汉要成为重要的节点城市。
  国家持续赋能武汉。近5年,武汉承担了8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示范区。就在最近,武汉又被国家委以重任,担负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任。
  武汉正着力建设“中国第五城”,而经济日报与华顿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显示,武汉总分累计排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位列中国第五。
  长江日报记者 马振华 贺亮 谢冰林 王刚 黄莹 黄师师 章鸽 杨帆 见习记者曾晗 通讯员 周钢 陈阳 吕雪 蔡敏 倪望明 彭燕娥 戴良军
  【编辑:祝洁】
  (作者:马振华 贺亮 谢冰林 王刚 黄莹 黄师师 章鸽 杨帆 见习记者曾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