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空城看“中国式进城” | 长江评论
2019-01-29 20:49: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京
  临近春节,腾讯和360分别发布了春运大数据,深圳再次蝉联“空城指数”第一名。
  不只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包括各大省会城市人口,随着春节临近,都在逐渐“瘦身”。“春节空城”,成为中国大城市一种特别的现象。住家阿姨回家了,快递小哥减少了,外卖师傅变俏了,各种小吃、餐馆、洗车、副食店关门歇业了,大城市的人们每到春节,一方面感受到城市显得空荡荡,另一方面,又为生活的各种不便所烦恼。
  从人群聚居的意义来说,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不应该是越过节越热闹,越放假人越多吗?世界上很多大城市也是如此,越是年节时分,越人潮涌动,为何中国的大城市会出现“春节空城”呢?
  这大约要从“中国式进城”说起。改革开放四十年,从城市角度说,也是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四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句话叫做“中国十亿人,八亿在农村”,然而,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4亿人,有58%居住在城镇,也就是说,四十年间,约有六亿人口“进了城”。
  这样的速度和规模,在全世界从未有过,中国的城市化状态,也就与世界其他城市有着很大不同。
  从城市的功能而言,中国大城市的“春节空城”现象,可以说是一个短暂的“反城市化”现象,这种现象将在春节假期到来时达到顶峰。城市化程度越高,“反城市化”的症候就越明显。这集中表现在,越是繁华、越是经济高度发展、外来人口流入众多的城市,“春节空城”的现象就越是明显,比如号称“没有本地人”的深圳。
  “春节空城”是我们观察和反思“中国式进城”的一个好切口。有句老话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大家都是农民”,虽是戏言,也是“中国式进城”的真实写照。如今中国城市中居住的八亿中国人,只是进城市的时间有先后,居住的时间有长短,很多人在城市已经站稳脚跟,甚至很多已经成家立业,但他们依然算不上城市的“原住民”。出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在过年期间归乡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无法跳过的仪式。所谓“老家”或者“家乡”,这并不完全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处所,还包括了个体成长经历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比如老家的长辈和亲友。
  如此说来,中国的大城市发展,也必然是中国式的。随着时间推移,当一代代“新移民”最终变成城市“原住民”,同时有更多的“新移民”进入城市,城市化的进程就此一步步推向深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春节空城”现象,可以让我们对于城市和城市化都有新的认识。
  如今,城市服务行业人员大多是“新市民”,他们还只是为城市付出劳动,收取报酬,没有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员,也就是说,对进城务工人员来说,他们还只是在城市打工,与家庭乃至家族两地分离,还没有完成真正意义的迁徙和移民。但是,上溯二三十年,现在的城市人,不也是当年的进城人群吗?城市应当以怎样的胸怀和态度来呼应这种趋势,如何变得更加开放包容,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编辑:付豪】
  (作者:杨京)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