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大门常打开”,政府大院欢迎您!
2019-04-08 20:23:00 来源: 长江日报
  开放食堂,虽然并不一定增加群众对政府运转体系的了解程度,与打造“透明政府”也可能没有直接关系,但对讲究吃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和政府工作人员成了“在同一个地方吃过饭”的关系,这种认知能大大增加群众对政府的亲近感。
  政府大院不是“平民不得擅入”的“门墙”,打开现实中的“门”,才有可能打开政府与群众之间更多有形无形的“门”。


  长江日报评论员 邢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古时候,扬州这个最能体现江南水乡风情的地方,成为无数人魂牵梦绕的“远方”。如今,它依然是游客心中名列前茅的旅游胜地,每到节假日,瘦西湖、京杭大运河、大明寺、文昌阁等风景名胜都会迎来摩肩接踵的人群。
  今年的清明小长假,扬州城中有处地方,也格外热闹。扬州市人民政府西大院,在午餐和晚餐两个饭点,进进出出的车辆和人员特别多,和过去非工作日的“清静”形成较大反差,对游客来说,俨然是一个新增的“打卡地”。原来,今年年初,扬州发布了一项政策,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假期,扬州市人民政府西大院、扬州生活科技学校、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3家单位内部食堂,将对游客开放,提供淮扬特色简餐。几天前的清明小长假,扬州市政府履行了“约定”,而且不仅游客,不少当地市民也忍不住跑去“尝鲜”。


  扬州市人民政府西大院食堂(资料图)
  有人说,政府食堂开门纳客,作用不大。拿西大院的食堂来说,同时段的服务容量约200人,相较于几十万的游客量,这点资源可能确实是杯水车薪。这件事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真的服务了多少游客,而是开放了政府食堂,亮出了机关公职人员的“饭碗”,打破了机关大院的神秘感。
  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中,政府所在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轻易靠近的,古时那些巍峨的宫殿,繁琐的礼仪,既显示了威严与庄重,又对人群进行了划分。人民政府、现代政府,机关干部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不应该也不需要通过神秘感来维持权威,为群众“服务”好了,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同和支持。
  开放食堂,虽然并不一定增加群众对政府运转体系的了解程度,与打造“透明政府”也可能没有直接关系,但对讲究吃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和政府工作人员成了“在同一个地方吃过饭”的关系,这种认知能大大增加群众对政府的亲近感。
  政府大院不是“平民不得擅入”的“门墙”,打开现实中的“门”,才有可能打开政府与群众之间更多有形无形的“门”。
  【编辑:朱艳琳】
  (作者:邢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