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黄一鹤:他用春晚开创了中国人的“新年俗”|长江评论
2019-04-09 19:57: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李尔静
  4月8日,春晚开创者黄一鹤导演去世了。不少老艺术家献上悼词,引发了无数人的哀思。
  主持人妙语连珠,相声小品欢声笑语,《难忘今宵》余音绕梁,这些大家习以为常的春晚的“套路”,都是黄一鹤导演一手开创的。


  《难忘今宵》
  1983年的除夕,依旧如往年一般,在街头巷尾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家家户户忙忙碌碌地准备着年夜饭。春晚,就是在这一天登场的。
  为了能够从“旧习俗”里争取来观众,黄一鹤导演首创了直播形式的春节晚会,并且开通了电话点播节目的功能,以求调动大家的参与度。除夕夜,随着春晚的开播,街头越来越安静,直到春晚结束,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才又再次响起。这个结果,让黄导很是欣慰,在鞭炮稀疏的几个小时里,人们确实被春晚吸引走了。
  就这样,第一届春晚靠着焕然一新的形式,在没有预告的情形下,直接披甲上阵,凭借着自身精彩的演绎,“抢”来了大家的除夕夜,开创了属于中国人的“新年俗”。


  《吃面条》
  1984年的春晚,播出后大火的节目《吃面条》,由于彩排的时候“笑果”太好,而差一点就没能和观众见面。在当时的印象中,晚会就应该沉稳、端庄。晚会,能够让人发自内心地大笑吗?在质疑声中,黄一鹤导演把《吃面条》送上了春晚,从此,开创了一个舞台新形式——小品。


  《我的中国心》
  那些年,主持人团队新兴登场,全然不同的舞台形式让人耳目一新。《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张明敏佩戴的围巾成为了人们追逐的时尚。街坊四邻围坐在一台黑白电视机前,满面笑容地期待着一场文化盛宴。这背后,都篆刻着黄导的魄力。
  用佳作去做突破的敲门砖,敢于变革,才能有层出不穷的优秀作品涌现。这些作品既是黄导为我们留下的文化资源,同样也是精神财富。
  突破是一个不会过时的词汇,万象伊始,百废待兴的时候需要突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时候,同样需要突破。突破可以是面对桎梏的一往无前,也可以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前行,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悼念黄一鹤导演的日子里,传承老人家这份突破的精神,或许,是对黄导最好的纪念吧。
  【编辑:彭向东】
  (作者:李尔静)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