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盲”?这部分商品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
2022-08-31 11:15:00 来源: 法治日报
  手办盲盒、文具盲盒、美妆盲盒、宠物盲盒、食品盲盒……这股“盲盒风”愈刮愈烈,俨然一副“万物皆可盲盒”的态势。随着盲盒经营活动无序扩张,盲盒过度营销、概率不明、价格虚高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所谓盲盒,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盒子,具有随机属性,消费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盲盒作为一种潮流玩具,精准切入年轻消费者市场,让“盲盒+”商业模式迅速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
  8月1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拟对盲盒销售的内容、形式、销售对象等方面作出规定。2022年以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江西省赣州市市场监管局等发布过地方性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此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征求意见稿,给盲盒经营活动立规矩,有利于引导盲盒行业规范发展。
  “隐藏款”概率将对外公布
  “你抽到了XXX了吗?”其实,购买盲盒的消费者一般对所购盲盒有一定的心理期许,产生购买欲;如果未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可能会产生复购欲。但由于盲盒“隐藏款”抽取概率不透明,而“隐藏款”价格相较原价能翻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样的营销模式也令消费者质疑。
  “盲盒消费,主要是抓住部分年轻人过于追求新奇、投机和刺激的非理性消费心理。年轻人自控力相对较弱,容易被诱导非理性消费。有的年轻消费者完全出于好奇或盲目跟风,在购买盲盒等所谓的潮玩消费方面投入大量金钱,最后往往不能买到相应价值的商品。”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也分析道:“其实盲盒的价格过高,主要是由于二级市场自己炒作自己。包括群组、讨论组,还有专门的社区讨论, 其实不是真正去买这个东西,而是变成了一种病态的沉迷。”


  盲盒玩味中的未知。
  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出,盲盒经营者应依据生产经营成本合理确定盲盒价格,不得通过后台操纵改变抽取结果、随意调整抽取概率等方式变相诱导消费。不得设置空盒。鼓励盲盒经营者建立保底机制,通过设定抽取金额上限和次数上限,引导理性消费。同时要求盲盒经营者将商品种类、抽取规则、商品分布、商品投放数量、隐藏款抽取概率等关键信息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这些规范要求,既是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提醒,也是为了让消费者在购买盲盒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误入“盲区”。
  “万物皆可盲盒”时代将落幕
  “无人认领的行李箱盲盒”“活体宠物盲盒”“食品盲盒”“快递盲盒”……引发了关于隐私侵犯、食品浪费等话题的社会热议。
  陈音江举例说:“比如某快餐品牌与某玩具品牌联合推出的‘联名款盲盒套餐’,一方面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倡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反对浪费;另一方面违反了我国反食品浪费法有关规定。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要求餐饮服务经营者自觉抵制食品浪费,提示消费者适度消费,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额消费,造成食品浪费。”
  针对“万物皆可盲盒”问题,征求意见稿为盲盒出售的商品和服务划定边界和红线,不仅要求经营者遵循一般商品经营的规则,同时规定,药品、易燃易爆物品、活体动物、无着快件、食品等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此前网上出现无主行李和快递的盲盒销售热,从民法角度来看,未经授权,个人无权随意处置无主物品。出售无主“行李盲盒”“快递盲盒”可能涉嫌违法。厘清盲盒经营范围,严禁一部分商品通过盲盒销售,既是规范市场秩序,也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大大方便了日常监管。
  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消费
  鉴于未成年人尚未形成成熟的消费观念,为了避免未成年人陷入营销套路、养成不良消费习惯。
  征求意见稿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盲盒容易让人冲动消费,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更容易上瘾。对商家出售盲盒给未成年人作出特别限制,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特别保护。同时,征求意见稿鼓励地方出台保护性措施,对小学校园周围的盲盒销售模式包括距离、内容等进行具体规范。


  盲盒不再等于“盲区”。
  “这个规定,对未成年人是分开看的,按照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以他们不能购买;八周岁以上、十八周岁以下也属于未成年人,需要监护人同意才可以购买,这个实际上是民法典的一个延伸。”朱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专章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互联网上购买盲盒,都是必须要有防止沉迷机制的”。
  陈音江建议,消费者要理性消费,不要被一些所谓的盲盒噱头所迷惑,免得花了高价钱,既没买到愉悦的心情,又没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商家要提供真实、全面、准确的销售规则信息,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要确保按照承诺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不能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不得违规销售相关违禁产品,以及存在其它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来源:法治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