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鱼儿的家”搬进“巨型水桶” , “零排放”环保养鱼产量提高15倍
2022-08-31 22:30: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31日讯 把“鱼儿的家”从池塘搬进一只只“巨型水桶”,武汉华丰聚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的这种养鱼方法,不仅年产鱼量比传统水面养殖高出约15倍,还可实现养殖过程零排放。


  在室内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在运料升降车上巡察陆基桶内鲈鱼的生长情况。 记者喻志勇 摄
  31日,在位于黄陂区王家河街的这个水产基地,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了一排排“巨型水桶”。
  登上扶梯,站在2米多高的“水桶”旁,方能看清直径约8米“水桶”的全貌。“巨型水桶”内水流不断却不见鱼,一旦投食,则引来无数鱼儿上浮争食。


  工作人员站在运料升降车给鱼投喂饲料。 记者喻志勇 摄
  公司总经理邹胜华介绍,这种“巨型水桶”名为陆基圈养池,是该企业结合市场成熟产品,自主改造的一种水产养殖设备。
  每个陆基圈养池容量约125立方米,可养殖鲈鱼、花菇鱼等特色水产,单池年产量八千至一万斤,远高于传统水塘养殖。他打趣地介绍,因池内水不断循环流动,因此池内鱼儿比鱼塘养殖得到了更多锻炼,“鱼游得多,相当于不停地健身,肉质更好!”


  养殖基地室外陆基桶,里面养满了鱼。 记者喻志勇 摄
  陆基圈养池的真正特色,在于该设施具备节约养殖水体面积和环保节能的双重特点。邹胜华介绍,圈养池通过管网与外部建造的生态水池连通,鱼在圈养池内,通过人工投喂生长,圈内含有的排泄物、饲料残余的水体,则经过精巧设计的排污管网抽出,经微滤机和生态水池物理过滤和生态净化,重新注入圈养池,形成一套闭环的循环利用系统。


  养殖陆基桶里的水就是从这个蓄水池里经过初步过滤抽取的。 记者喻志勇 摄
  武汉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子栋介绍,传统的水产养殖中,水塘养殖数年后,因残饵、排泄物等的残留需排水清淤,会消耗水源,而圈养池循环养殖模式,则通过生态池水草、鲢鳙等自然净化,进行循环利用,能够较高程度提升水体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过滤出的有机物作为园区内植物的肥料,水产循环养殖基本实现‘零排放’。”


  养鱼的水经过这个微滤机过滤掉杂质后可以循环使用。 记者喻志勇 摄
  而清洁循环利用的水体,也使得养殖圈内可进行高密度养殖。
  目前,该水产基地共有60余个循环陆基圈养池及同类的集装箱养殖水域,培育鲈鱼、花菇、银鳕鱼、圆吻鲴等特色水产品,其中三分之一为鲈鱼,预计年出产成鱼可达200万斤左右。下月,该基地的一批鲈鱼将上市销售。


  零排放陆基圈养模式养殖的鲈鱼。 记者喻志勇 摄
  据悉,圈养池养殖模式兴起于2018年前后,是一种新型的水产设施养殖模式,具有生态环保、绿色减排的特点,是我市目前大力发展的绿色健康高质量养殖模式。
  (长江日报记者汪峥 实习生王文典 通讯员陈仕联)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