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益播报
公益汇
爱心汇
进社区
爆料官
公益咖
武汉慈善
希望工程
武汉残联
创新创业
见义勇为
新闻
娱乐
旅游
武汉晚报
食品安全
法治武汉
退休学堂
首页
>
武汉
> 正文
樱桃红了脑袋富了口袋鼓了,郧阳村移民:“我们在武汉扎稳了根”
2022-09-22 09:10:00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分享
2009年春天,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三峡移民刘敏华在与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这一幕被摄影师李风定格。三年前,这张“背桃花的移民”的图片在互联网上刷屏,在中国移民中激荡起关于故乡的涟漪。李风 摄
南水北调大“水井”,一江清水向北流。
十堰市郧县(现为郧阳区)柳陂镇易家垭子村整体搬迁,1113位村民远离故土,安家落户在千里之外的武汉东荆街道。
从故乡移植而来的樱桃树,正在郧阳村茁壮生长。村民们说,新时代这十年,樱桃红了,根扎稳了,脑袋富了,口袋鼓了,村子美了。
一串串樱桃红了,从“解乡愁”到“卖乡愁”,从“台下看戏”到“台上唱戏”
今年6月29日,在武汉经开区东荆街道郧阳村文化广场上演了一台《樱桃红了》的舞台剧。 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国庆假期临近,郧阳村村委会副主任肖虎和几位村民商议:“嫁接一批口感好的樱桃树苗新品种。”
今年4月下旬,郧阳村的樱桃园首次大面积挂果。向武汉市民发出采摘邀约后,11天的樱桃采摘期,涌进1万多名游客,日峰值突破2000人,50多位村民帮起了忙。
忙完一季,肖虎细细盘点,樱桃园收入20万元,“‘乡愁树’扎下了根,赚到了钱”。
“80后”村民朱文琴搬到郧阳村时,不满30岁。
那次搬迁的场景,她清楚地记得。小心翼翼地带上了一株樱桃树苗,由于担心水土不服,还从老家院子挖来了土。她说:“新家种满樱桃,以解一丝乡愁。”
不仅是朱文琴,家家户户把打包带来的樱桃幼苗移植在家门口,错落排开,枝繁叶茂。
一串串红彤彤的樱桃寄托着郧阳村移民们的“乡愁”。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过了几年,樱桃树开始挂果。老家司空见惯的樱桃,在武汉市场成了“抢手货”。樱桃贵时,每公斤可卖60元,价格比老家涨了两三倍。
能不能规模化种植,发展樱桃产业?村民之间的聊天、议论,引起东荆街道党工委重视,郧阳村党支部召集村“两委”成员共同商议。“村民出点子、‘两委’想路子、专家谋方子,帮助村民从‘台下看戏’到‘台上唱戏’转变。”郧阳村党支部书记王子军说。
2016年10月,肖虎带头,与6位村民共同成立武汉红樱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专门租赁了60亩地。
樱桃好吃树难栽。排解“乡愁”的树苗,一旦成片种植,怕冷又怕热,怕旱又怕涝。第一年种下1500株樱桃树苗,存活的不到1/3。
咋办?村委会请来农业专家诊断出原因:樱桃园地势低洼,一旦积水浸泡树根,易腐烂难生长。
找到了“病根”,谁来治?合作社村民一起挖沟排水、起高垄种植,挑选环境适应力更强的新品种。
去年,成片的樱桃树开始挂果,又遇到新麻烦,成群的鸟儿飞来偷吃,村民们敲锣打鼓都防不住。
放弃还是坚持?关键时刻,东荆街道出面,申请50万元移民专项资金,在果园上空张网防鸟。
“樱桃树三年挂果,五年丰产,好收成还在后头。”肖虎说。
今年夏天,一台《樱桃红了》的舞台剧在郧阳村文化广场上演。有感于十年巨变,村民们对出演的武汉传媒学院师生说,樱桃还会红下去。
一块块田地腾了,拨最好的地,“来了武汉就是自家人,这里是他们永远的家”
2010年10月18日,郧县柳陂镇易家垭子村1113位村民整村搬迁到武汉经开区东荆街道。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郧县,每一捧泥土都有历史,每一滴水花都是故事。当时的易家垭子村,坐落在柳陂镇中心。
“我们搬,他们就搬。其他村的移民,都在看着。”77岁的郧阳村老村支书王天友回忆说。
从山区搬到平原,气候、饮食、风俗差异大。山区种菜为生,平原主要作物是水稻、玉米、西瓜。没种过,村民们普遍担心生活没着落。
王天友为了打消顾虑,带着村民代表奔赴全省50个移民点,逐一走访、分析利弊。
村民集体投票,东荆街道被高票选中。“这里离市区近,未来发展好。”
移民村要取个村名,王天友与75位村民代表集体商议,“身为郧阳人,不能忘家乡”,报请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后,正式命名为“郧阳村”。
“甜中带着酸,酸中又有甜。”回忆当初移民安置的数据,从500人到800人、从1040人到1113人的不断增长,东荆街道区域发展办负责人梅志大向长江日报记者拿樱桃作比喻。
“每增加一个人,就意味着要多腾出一块地,并且是最好的地。”梅志大说,武汉从当地农场的3个大队,腾出2600亩最肥沃的土地安置这批移民。本地农工种好的300多亩水稻田,一夜之间拨给了移民。快搬迁时,移民提出每户要2分菜地,区里又划转了56亩高产棉花田。
那年春天,王家寨大队农工田世楚种下玉米苗不久,接到通知,他的16亩地在安置移民范围内。彼时,80多岁的老母亲和正上中学的儿子,全靠他种地养活。
时隔多年,田世楚说:“移民在老家的好田好地都淹了,他们为国家搬新家、顾大家舍小家,来了武汉就是自家人,这里就是他们永远的家。”
一个个脑袋富了,“跑回去”又“跑回来”,从“等靠要”到“主动干”
今年4月下旬,郧阳村樱桃园的樱桃红了,吸引市民前来采摘。 李岿 摄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东荆街道提前给郧阳村每家每户配备了一名干部,帮村民解决困难,但还是有一些村民“往回跑”。
“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回去过,也包括我。”村民黄薇洛说,主要是不适应新环境,对未来迷茫,挫败感也很强。
发现“回流”的苗头,区移民主管部门协调区内企业招工,从包装工到电工、车工、叉车工等工种,村民培训合格直接上岗。2014年武汉经开区托管范围扩大后,一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陆续落户郧阳村周边。
出走的村民陆续回来了。黄薇洛在离家不远的东荆街道乌金工业园一家物流企业上班,丈夫在纱帽工厂就业,日子现在过得红红火火。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黄薇洛说:“我们在武汉扎稳了根。”
去年,武汉经开区开始“二次创业”。扎下根来的郧阳村村民,在东荆街道党工委和村“两委”组织下,吹响“村民集结号”,从一度产生的“等靠要”到自我加压的“主动干”,村民不懈奋斗跟党走,村庄不断发展好势头,吸引了一批乡贤能人创业示范。
今年40岁的朱彪,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从村民手中大量收购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玉米秸秆发酵处理制成青贮饲料,卖给养殖企业。玉米芯粉碎后制成种蘑菇的基质材料,出售给蘑菇种植户。
过去不值钱,现在成了“香饽饽”:玉米秸秆从每亩30元涨到了150元,玉米芯从每吨130元涨到了400元。去年,朱彪收购各类农作物秸秆1.2万吨,带动村民增收近100万元。
“返乡能人”刘军凯看好乡村振兴风口,投资兴建588亩龙凯生态园,“采摘经济”慢慢火了起来;“水稻种植能手”陈木章结合家庭农场概念,兴建梦稻家庭农场,开展农作物科技研发……
能人乡贤“搭把手”,乡村振兴“一起走”。带动示范之下,村民们合伙开办稻田养虾合作社、莲藕合作社、猕猴桃合作社,闲置农宅改造成特色民宿。
“眼界开了”的郧阳村村民,勾勒起一幅美好蓝图。“餐饮、住宿、垂钓、采摘等休闲项目要主动引进来,尽快建成环村步行景观带,将樱桃园打造成武汉乡村游网红打卡地。”肖虎说。
一幅幅画卷美了,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移民村奋斗之路,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正在共同缔造
郧阳村60栋红白相间的“联排别墅”错落有致。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最新调查显示,郧阳村人口1155人。其中,176户村民买了小汽车,71户村民在武汉城区买了房。
东荆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加摸底调研后说:“不断有外面的媳妇娶进来,本村姑娘嫁出去,移民第二代陆续出生,不少家庭生了二孩和三孩。”
由于当初没有规划停车位,一到晚上,村里马路上就停满了车,交通拥堵这一“甜蜜的烦恼”,现在摆上街道和村里的议事日程。
传统村湾的生活痕迹在这里不见了。郧阳村入口处,一块褐红色的大石头上,刻着“郧阳社区”四个大字。这种和城市社区一样的生活图景,在郧阳村也并非一蹴而就。
早年,村前有条水沟,夏天杂草丛生,蚊蝇众多。武汉启动“城管革命”工程,村“两委”发动村民共同美化环境,挖沟修路,栽树种草。
村民门前的樱桃树成了郧阳村的地标。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曾经,村民随手扔垃圾、陋习不少见。村里出台“村规民约”,实施“红黑榜”,表彰模范村民。家家户户争“五星”,乡风文明“活色生香”。
打开群众“心门”,定期开展问卷调查,群众对村“两委”评价打分,再列入村级监督工作日志,大事小事盯到点子上。
涌现出的廉洁典型人物,村“两委”及时发掘,以“微故事”的方式推送村民,草坪上立起“廉”字型雕塑,营造“互看互学、互比互促”氛围。
记者在郧阳村看到,60栋红白相间的“联排别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环绕,文化广场、篮球场、健身馆、休闲长廊一应俱全。树荫下,老人们一边闲聊一边择菜,孩子们在林中石凳旁嬉戏、玩耍……
七年前,“美丽乡村”建设启动,武汉经开区投入2000万元,翻新郧阳村立面、修缮道路、建设绿道、处理污水,修建居民之家、农家书屋、数字化学习教室。
在郧阳村农家书屋,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社区中心上千平方米的居民之家,装修不输星级酒店。村民办红白喜事,只需支付水电费。农家书屋里,村民借阅养殖、烹饪、园艺、心理、文学等各类图书全部免费。
这半年,华中农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助理、宏观战略中心主任徐争鸣,被郧阳村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幅幅火热的场景、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深深感染。深入调研后,他将郧阳村重新定位为智能新村。
“从秦巴山麓到长江之畔的郧阳村,一座中国式现代化的移民村奋斗之路,有力见证了新时代十年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速度,初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徐争鸣说。
郧阳村,是武汉最年轻的村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正在武汉之南共同缔造;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建设,正在武汉之南共同探索。
(长江日报记者张智 冯欣楠 邓志鹏 郑良中)
上一篇:
近三天气温小幅回升,最低气温仍在20℃以下
下一篇:
多地力推二手房“带押过户”,有什么好处?
为你推荐
公益播报
公益汇
进社区
长江评论:让志愿者精神成为城市之光
2022-09-22
北京明伦公益基金会参加“一带一路”减贫国际合作论坛
2022-09-22
全国红十字系统第二届众筹扶贫大赛湖北赛区启动仪式暨培训会在汉举行
2022-09-22
质量抽检来了还想“躲猫猫”?2次不开门将被请出市场,还会纳入失信名单
2022-09-22
武汉市低保标准再次提高 城市居民每人每月提至780元
2022-09-22
长江评论:让志愿者精神成为城市之光
2022-09-22
北京明伦公益基金会参加“一带一路”减贫国际合作论坛
2022-09-22
全国红十字系统第二届众筹扶贫大赛湖北赛区启动仪式暨培训会在汉举行
2022-09-22
质量抽检来了还想“躲猫猫”?2次不开门将被请出市场,还会纳入失信名单
2022-09-22
武汉市低保标准再次提高 城市居民每人每月提至780元
2022-09-22
市民文旅大讲堂16日开讲啦 跟你说说旅途中要注意的事
2022-09-22
从今天起,请叫他们“小水杉”,25万武汉军运会志愿者有了昵称
2022-09-22
党纪法规知识竞赛上线“斗鱼”直播,“廉洁宣传”平台多形式新
2022-09-22
10万人次参与 武汉16家图书馆接力"阅读马拉松"
2022-09-22
这堂党纪法规教育课在斗鱼直播 2.7万人线上参与
2022-09-22
BRT各站电梯19时停运,网友建议:晚停半小时
2022-09-22
70多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走进大悟革命老区
2022-09-22
73个“军体联国家代表队”齐聚武昌,这个迷你“军运会”好燃
2022-09-22
新“瞪羚企业”可获无偿资助,武汉将出台系列措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022-09-22
武汉市低保标准再次提高,城市居民每人每月提至780元
2022-09-22
热点推荐
1、400年汉剧焕发新活力 央视戏曲频道专题聚焦首届中国(武汉)汉剧艺术节
2、"中国好人"公交780路司机李福斌:"他让我看到了武汉人的热情与友善"
3、好开心!35名留守儿童游东湖找“课文里的小动物”
4、长江主轴左岸大道极致段全线贯通,6车道,人行道在堤顶,能看江景
5、肤白貌美大长腿!这群白衣天使今天刷屏网络……
6、老公cosplay护士妻子 帮忙招募献血者
7、"国际护士节"前走进武汉特殊病房 看到一群这样的白衣天使
8、巴基斯坦留学生要带“汉派讲解”回家乡
即时新闻
1、【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大家谈⑥】沙市区锣场镇党委书记胡厚德:以共同缔造为载体 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
2、安庆灵活就业人员,如何缴纳医保?
3、正在公示!荆州1人上榜
4、开工!百亿项目!
5、学校、安置小区...宜昌这些项目最新规划
6、国家水网与现代工程创新论坛暨水利部水网工程与调度重点实验室启动会在汉召开
7、新兵,戎装出发 !
8、翠屏区风险区及管控要求最新情况(9月21日发布)
武汉
1、樱桃红了脑袋富了口袋鼓了,郧阳村移民:“我们在武汉扎稳了根”
2、近三天气温小幅回升,最低气温仍在20℃以下
3、多地力推二手房“带押过户”,有什么好处?
4、早安武汉︱抓紧时间,9月25日前办医保!
5、核心部件完全“自造”,东风风神在当先锋打头阵道路上钉钉子
6、武汉5年内将组织1万余名建筑行业职工参加医疗互助
7、武汉园博园这处水稻田火了!不仅能打卡拍照,产出的水稻口感还不错
8、老酒楼蝶变新潮流打卡地,武汉最大裸眼3D屏点亮钟家村
站点地图
网站建设
qq:3403719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