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新黄冈】精心绘就文旅融合发展新画卷
2022-10-12 15:00:00 来源: 黄冈日报






  编者按 十年奋斗结硕果,砥砺前行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冈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踔厉奋发,面对战疫战洪战贫等严峻考验,咬定发展不放松,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加快振兴崛起,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贡献了黄冈力量,镌刻非凡印记。
  黄冈日报全媒体推出 “喜迎二十大·数说新黄冈” 专栏,以数字巨变讲述我市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敬请关注。
  精心绘就文旅融合发展新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发挥文旅资源优势,全域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全市文旅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12年,全市接待游客117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4.66亿元;到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4182.4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5.25亿元。
  目前,全市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达209家,居全省第4位。规上文旅服务业企业达44家,占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的21.1%。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79家,数量居全省第2位;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全省仅8个;湖北旅游强县4个、名镇6个、名村1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018年以来,全市投入资金近200亿元,新增市级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6.4万平方米,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面积9.9万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面积5.8万平方米,村级文体广场面积99.6万平方米。全市新建旅游厕所582座,游客中心52个,新修和改造旅游公路480公里。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全覆盖,截至今年8月,县级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平台总粉丝量230万人,其中微信公众号粉丝总量超110万人。2020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文化小康建设稳步推进。 构建了以市区为龙头,县市为支撑,乡镇、村(社区)、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为延伸的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文化场所遍布城乡,形成了老百姓共享文化权益的“10分钟文化圈”。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全部实行免费开放,累计接待读者、观众1亿人次。通过流动服务完成送戏下乡8000余场、戏曲进校园500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30万余场,开展各类节会活动等3000余场。
  文艺精品生产成果丰硕。 10年间,创作上演黄梅戏精品剧目40多部,其中黄梅戏《传灯》、文曲戏《渔鼓声声》荣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黄梅戏《李四光》荣获湖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东路花鼓戏《麻乡约》荣获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和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舞台艺术类优秀剧目奖;黄梅戏《李时珍》《余三胜轶事》荣获湖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出版文学作品300多部,拍摄电影20多部,其中电影《青云之梦》、黄梅戏《我的乡村我的亲》《霜天红烛》、篆刻集《红色印记》荣获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面加强。 我市出台《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10个县市纳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鄂豫皖片区名单,652处革命遗址遗迹列入《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加强纪念馆、展览馆等红色遗址遗迹扩建和提档升级改造;加强非遗保护利用,新建7个非遗传承基地,出版《黄冈记忆——黄冈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梅挑花》等非遗专著。
  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我市出台《关于推进黄冈市文化产业突破性发展的实施意见》,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出台《黄冈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英山获评国家全城旅游示范区,红安、麻城、罗田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今年1月6日,市政府印发《黄冈市服务业主导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要点》,我市围绕“主城崛起、两带协同、多点支撑”市域发展布局,打造“一心四链”,即:中心城区、红色旅游产业链、生态旅游产业链、康养旅游产业链和乡村旅游产业链。今年7月28日,黄冈文化旅游产业链招商推介活动现场签约亿元以上文化旅游产业链项目19个。


  《黄冈日报》10月12日1版




  END




  责编:李奕漫|初审:叶涵莹|终审:钱芳
  来源:黄冈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娅婷 通讯员郭斯 周良才 周娟)
  欢迎关注黄冈日报官方视频号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