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开区:推动区域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2022-10-25 09:35:00 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
  汽车是武汉的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汽车产业产值累计超过1.16万亿元,累计整车产销约550万辆,全区生产总值的70%来自于汽车产业,且汽车产业80%的产值来自于头部企业。但随着传统产业增长动力逐渐减弱,新兴产业需要形成支撑,产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传统制造业需要现代服务业赋予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样需要制造业支撑。武汉经开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一定维度内,为推动传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机遇。
  “看见未来,才能赢得未来”。武汉经开区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区域,一直以来努力提质增效改造传统工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两业融合发展,打通经开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内激励”“内循环”的通道,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从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产业转型
  武汉经开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2021年全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累计实现产值2155.1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1.1%;全区汽车总产量94.3万辆,占湖北省汽车产量的44%,占武汉市的68%,具备显著的制造业发展特色。
  《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完善汽车制造和服务全链条体系,加快汽车由传统出行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升级,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加快构建产业生态体系。面对汽车产业的转型,武汉经开区顺应汽车电动化、轻量化、共享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加快突破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提升核心零部件自主配套能力。武汉经开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值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培育2—3家智联网联汽车领军企业,5家以上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建成5G车联网示范区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区。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建立了以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东风岚图、神龙汽车等东风系企业为核心,智新半导体、法雷奥等零部件企业为配套的企业集群,并依托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集聚了东风云峰、路特斯全球总部、武汉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创新中心、车百智能网联研究院等一批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自动驾驶开放/封闭测试基地。
  在研发方面,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武汉)示范区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场景最多、首个全5G接入的开放道路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建成106公里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化道路,并向小米、百度、东风等17家企业发放117张牌照,吸引10多种、近百辆自动驾驶车辆在此进行示范运营和技术测试。示范区组合形成130余种测试场景,围绕5G、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检测、认证等提供服务,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网联应用场景,积极培育壮大东风自动驾驶领航项目、华为智能网联创新中心、吉利亿咖通、华砺智行车联网等下一代汽车核心产业项目,推动无人驾驶技术进步和商业化落地。
  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湖北)武汉园区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填补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第三方检测空白,质检范围覆盖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专用汽车等全项汽车检测业务。
  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则主要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领域提供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截至今年8月,中心已备案企业143家,累计受理外观设计专利预审申请266件,获得快速授权专利216件,专利预审周期平均只需2个工作日。中心还创造了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2件外观设计专利仅用1个工作日即获得授权的记录。
  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介绍道,近年来,经开区本就基础雄厚的制造业在智能化、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不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武汉经开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产业保持稳步提升的基础上,不仅新一代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也稳步推进,全区先进制造业质效齐升,汇集了亿咖通科技、雄韬氢雄、理工氢电、众宇动力、国氢能源、绿动氢能、智新半导体、华砺智行等一批国内知名零部件厂商,初步形成包含296家规上企业、50家左右重点企业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持续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
  龙头企业引领区域产业发展
  据介绍,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经开区持续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在产品集成度、生产协作度较高的领域,依托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发挥其产业链推动者作用,在技术、产品、服务等领域持续创新突破,深化与配套服务企业协同,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跃升。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加快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型制造模式推广,推动工业物联网、系统集成、智能物流与仓储系统建设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提升工业设备、生产过程、产品和用户数据的感知、传输、交互和智能分析的能力。
  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探索“一主引领、六副驱动、要素协同”新路径,应用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边协同、AI等新兴ICT技术,实现柔性生产流程,打造智慧家居工业物联网平台,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制造执行能力。
  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做大、做强研发设计产业基础上,向系统集成服务转型发展,通过“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项目”的实施,提供集设计、建造、智造技术服务业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为客户提供“交钥匙工程”。
  武汉同济现代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医药冷链物流解决方案平台及配套管理服务系统,树立从销售、管理到服务的全产业链医药行业标杆企业,打通上下游资源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路径。
  而在标杆企业的带动引领下,经开区发明专利数量也颇为可观,创新成果频频落地。据介绍,2021年武汉经开区专利授权总量达到8490件,同比增长8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43件,同比增长152%,增速位居全市第一;截至2021年底,武汉经开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0件,位居全国经开区前列。依托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建设科创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动技术、专利等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运作。
  集聚创新资源,打造产业创新生态
  武汉经开区成为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以来,先后新设立武汉经开投促产业投资基金、湖北高质量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认缴规模均超过50亿元。不仅如此,武汉经开区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激发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融合发展活力,强化企业培育,力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多项利好政策相继落地,引导其加快业态模式创新,也为全区的科技创新生态提供了不少助力,推动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截至2022年8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累计获批国家级26家、省级118家,已兑现市级专精特新奖励1330万元,拨付区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奖励3130万元。
  除了政策扶持,武汉经开区还建设多个创新平台,积聚创新资源,致力于打造企业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互促的产业创新生态。
  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园,武汉经开区目前最大的产业园,可容纳上千家企业。园区通过工业园“腾笼换鸟”改造,已有17栋科技研发楼、5栋人才公寓、1栋立体停车库等,入驻企业近百家,其中包括东风自动驾驶领航项目、车百智能网联研究院、NVIDIA INCEPTION孵化中心(华中区)、百度云智学院、国家电投氢能公司、火炬孵化器等业内知名企业,科技园推动人才、技术、企业和产业紧密结合的“政产学研用”链条已初步形成。
  南太子湖创新谷(创谷),自创立以来积极引进下一代汽车、智能制造等硬核科技项目,培育出了全区首家独角兽湖北亿咖通;创谷的芯擎科技自主研发的全国首款车规级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流片成功;启迪协信科创园,入驻高科技企业超200家,基本为智能网联、射频芯片、高端生物医疗、研发设计等领域的科创型企业。
  据悉,今后武汉经开区会进一步加强资源集聚,完善两业融合发展环境。利用基金等融资平台,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支持园区建设、支持两业融合项目发展,探索金融机构+政府融资平台+产业引导基金的三位一体模式,全面提升武汉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导入两业融合项目,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拓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载体。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