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工程师徒步岸线为“东湖补水”拿主意
2022-11-08 17:55: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8日讯(记者宋磊 通讯员田科莉)11月8日上午,东湖听涛景区湖边走来几位科研人员,他们打开图纸,将无人机升到空中“搜寻”,还沿湖徒步前行,巡视湖边一个个排口。他们是来自武汉市水科院“李敏创新工作室”的水务工程师。近期,他们在东湖边忙碌,为东湖水网连通效果进行评估。


  水务工程师在东湖边用无人机“搜寻”沿湖排污口。记者刘斌 摄
  这是一个具有创新力、有活力的团队,团队带头人、市水科院副院长李敏告诉记者,前不久,“李敏创新工作室”获评2022年武汉市示范性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大家备受鼓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我们责任重大,要不断适应新需求、新变化,加快创新、提升团队的水务技术服务能力。”
  李敏介绍,目前,东沙湖水系可通过罗家路、新生路泵站泄排入长江,大东湖水网连通项目已持续实施多年,东湖水质持续向好。今年以来,根据治理新需求,工作室确定了新的研究课题——在对长江引水除磷的前提下,河湖水网连通工程对改善东湖水生态环境的实际效果。


  水务工程师在东湖边打开图纸,为东湖水网连通效果进行评估。记者刘斌 摄
  近年来,“李敏创新工作室”创新探索水利数字模型实验,即以大数据为支撑,数字模拟水务项目运行,检验实际效果,已为我市不少水务项目的建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于河湖治理而言,降雨、排口、地面类型分布的变化、河湖厂站设施信息等是重要因素,这些信息越丰富、越细致,数字模型实验结果就更准确可靠。为了做好东湖水网生态引水研究,工作室的工程师们频繁身处河湖一线,掌握情况,收集信息。


  水务工程师评估东湖水网连通效果。记者刘斌 摄
  东湖边,彭佳蕊、张云超仔细巡查沿湖排口,认真记录。近3年来,彭佳蕊的足迹遍布东湖128公里岸线每寸土地,行走距离千余公里。579个沿东湖排口,分布在哪里、重要排口涉及哪些范围,她都烂熟于心。“这些沿湖排口一旦有异常污水入湖,不仅产生污染,还会影响湖泊治理效果的判断,我们要经常巡查,及时掌握情况。”


  水务工程师在东湖边用无人机“搜寻”沿湖排污口。记者刘斌 摄
  不远处,遥感工程师邓实权对照图纸,操控无人机升在特定位置搜寻拍照。他介绍,航拍的意义在于,可比对东湖卫星遥感影像中的“疑点”“盲点”进行精准搜寻、校正。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岸线变化、水质变化等异常情况。
  在市水科院,规划室负责人谢珊向记者展示了东湖水系连通项目模拟实验,只见屏幕上,补水按规划设计标准注入东湖,水质实时发生变化。“我们得出初步结论:水系连通工程对东湖水网进行补水确有提升水质的效果。”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令李敏情绪振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继续发挥水务科研工作者技术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更多信息化手段助力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提供及时科学的决策参考。”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