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万起家→年销售2.6亿,这个“小巨人”是如何“逆袭”的?
2022-11-15 20:25:00 来源: 孝感日报




  10月27日,国际一流软起动企业ABB集团瑞士总部驻中国区销售总监来大禹电气考察,计划就变频软起动产品生产与大禹电气开展深入合作。
  从创业时
  在行业毫无存在感的小作坊
  去年发展成为
  重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到如今
  受到国际巨头的关注与青睐
  大禹电气是如何“逆袭”的?
  近日,记者走进大禹电气
  探寻这个“小巨人”的成长之路
  借地创业 4.5万元起家,6次搬家7易厂址 走进市高新区的大禹电气,园区内环境整洁优美,车间里一排排高大的高压开关柜、高压变频器有序摆放,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订单。


  大禹电气生产车间。全媒体记者 李文勇 摄 难以想象,公司创立时 竟然连自己的厂房都没有
  1996年,公司董事长王怡华与兄弟、亲戚4人筹集4.5万元,在孝感城区城西二路租赁20余平方米门面创业,大禹电气由此诞生。
  大学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王怡华,毕业后曾任职于襄阳一家国企,目睹国外跨国公司垄断国内电动机软起动市场,暗下决心研发国产软起动装置。
  所谓软起动,就是通过“缓冲”技术降低起动电流,保护电动机及拖动设备、电网安全运行。
  大禹电气成立之初,缺设备、缺资金、缺技术工人。王怡华与兄弟和亲戚又当老板又当工人。企业创建不久,公司研发的水电阻软起动产品问世。尽管每年只有200余万元的销售额,但当时水电组软起动产品生产厂家少,产品利润高,支撑企业活了下来。
  2002年,大禹电气迎来了转机。公司引进孝感通用机械厂的设备、管理和技术人员,家族式的大禹电气厂社会化转制成为大禹电气有限公司。有了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工人的加持,公司得以快速发展,2005年销售额达到4600余万元。
  订单井喷式增长,扩规模、提产能迫在眉睫。2006年,公司在南大购买了恒安公司的旧厂房作为过渡,由孝南区向阳路的租赁厂房搬到这里。至此,大禹电气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2006年底,大禹电气由南大搬到位于黄陂大道的新建厂房,厂房面积从1.3万平方米扩大到4万余平方米。旧厂房则作为配套子公司大禹电子的生产厂房。
  “
  “以前不敢让客户进公司,新厂房大大提升了公司形象,客户来公司考察,我们也更有底气。”大禹电气副总经理王发刚介绍,新厂房既满足了生产需求,又提升了公司形象,增强了客户信任度和黏性,订单也不断增加,公司销售收入顺利实现翻番。


  在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技术人员在检验生产的变频器。全媒体记者 李文勇 摄
  2012年
  大禹电气搬迁到市高新区东区
  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
  企业产能扩大了1.5倍
  规模档次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每次搬迁都是一次蜕变新生,都是一次转型升级。6次搬家、7易厂址,大禹电气在磨砺和革新中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公司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拥有国际先进工艺装备和电气检测设施500余台套。
  借智创新 制定5项国家标准,成为行业标杆企业
  从创业开始
  大禹电气就把创新的基因
  刻在骨子里
  大禹电气研发的水电阻软起动产品曾在业内风云多年,一时间,国外企业不得不通过大幅降价来参与国内竞争。
  但随着国内新兴产业的崛起,产品应用场景受到限制。“液体电阻,运用时会产生水蒸汽,光芯屏端网企业无法使用。”王发刚介绍。
  紧盯市场,大禹电气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新。2005年,当高压固态类软起动产品主导市场时,大禹电气敏锐地把电磁调压软起动作为主攻方向,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产品。但由于研发力量薄弱,关键技术无法突破,项目进展缓慢。
  在一次与武汉理工大学的对接活动中,了解到学校有相关科研成果,大禹电气迅速与学校达成合作协议,成功研发出高压交流电动机电磁调压软起动装置。
  新产品精度更高、价格更优
  很快,产品被京东方等
  多家大型光芯屏端网企业采用
  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也打开了大禹电气的知名度


  在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工程技术人员在智能平台上编绘工件图样。全媒体记者 李文勇 摄
  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从与武汉理工大学的合作中 尝到甜头后 大禹电气在借智创新的路上 越走越远
  公司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入合作,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工程实验室等电气工程技术研究平台,借力高校的科研力量助力企业产品研发。
  2008年,公司选址武汉光谷,投资2000余万元设立研发中心,吸引更多高层次专业人才充实到企业的研发团队中来。
  在强劲的智力支持下,公司成功研发高压固态软起动器、低压变频器等多款产品,先后获得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5项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及100多项国家专利。
  其中,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无刷双馈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与常规变频调速系统相比,效率和可靠性更高,调节操作时更节能准确,被工信部专家评价为“电气传动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发展不息,创新不止。放眼长远,大禹电气又将目光投向高端市场,开展大功率高压变频产品的研发。
  然而,国内高端软起动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同时,对于大功率高压变频产品来说,功率越大,技术含量越高,大禹电气在关键技术上存在短板。
  压力之下,如何破局?“牵手巨头,借智借力!”这是大禹电气的答案
  2012年开始,公司先后与国际巨头艾默生(现已更名为维谛)、ABB开展深入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成功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高压变频器。
  2015年,双方联合研制的3万千瓦超大功率变频软起动系统,在陕西龙门钢铁公司成功应用,一举打破超大功率变频软起动系统国外技术垄断,让大禹电气不断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站到国内软起动技术的制高点。
  该系统大胆采用全新思路和结构,直接输出高压交流,效率高,起动波形好、电流小,综合节能潜力大,且价格比同类纯进口产品低20%以上。


  技术人员在组装电气柜体。全媒体记者 李文勇 摄
  通过不断地研发、创新、升级换代,大禹电气产品涵盖纯电阻式、电磁式、电力电子控制、变频起动控制4大起动模式,拥有6大系列20多种产品,成为国内电动机软起动行业标杆企业。
  2017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选拔业内龙头企业担任软起动类产品标准的起草单位,大禹电气作为同行业中唯一涵盖4大起动模式产品的业内龙头企业,主持起草了《电动机软启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负载换相型软起动装置》、《单元级联型软起动装置》等5项国家标准。
  虽然已成长为行业“小巨人” 但大禹电气在创新路上 丝毫不敢懈怠
  “大功率高压变频是未来行业发展方向。”王发刚表示,未来3年,公司将专注于25兆瓦至50兆瓦等级大功率高压变频装置的开发,直接对标ABB、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
  借船出海 产品出口10多国家,年销售2.6亿元
  2021年8月9日,赞比亚恩多拉国际机场,一架飞机沿着跑道缓缓前行,加速滑行,飞向天空。
  大禹电气工程师付胜强内心无比自豪:该机场100台套电气控制设备均采自大禹电气。安装后送电一次成功,受到赞比亚设备部、机场公司、电力局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赞比亚恩多拉国际机场由中航国际承建,大禹电气作为配套企业,提供了全部大电气控制设备。
  这并非是大禹电气首次出海
  大禹电气的首个海外项目
  要回溯到10多年前
  2011年9月,大禹电气与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配套,成功中标伊朗TAVAZON焦炉工程项目,为该项目提供580多台高低压开关柜,合同额635万元。


  技术人员组装出口订单产品。全媒体记者 李文勇 摄
  尝到甜头的大禹电气开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深耕海外市场,通过与中航国际、中机等央企国企合作发展、借船出海,在软起动产品细分领域与世界500强企业同台竞争,产品成功打入非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出口赞比亚、越南、印度、伊朗、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
  仅在赞比亚,大禹电气就成功实施了6个项目,总销售额达到7000万元。赞比亚谦比希铜矿项目是非洲第一座数字化矿山项目。大禹电气为该项目提供了供配电开关柜、电磁调压软起动器、变频器等设备200多台套及电气节能技术解决方案。
  借船出海打通外循环,借水行舟畅通内循环。大禹电气与航天科工、首钢集团、武汉钢铁、唐钢集团、京东方、中冶北方、陕鼓集团、武汉船舶、深圳地铁等一大批央企、国企及特大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不断开拓国内市场。
  2021年初,公司与某军工单位合作,为某基地项目一次性配套24台14000KVA/10KV高压变频器,订单金额近8000万元,不仅开创了国产大功率、多数量变频调速产品应用军工项目的先河,也创造了大禹电气单个项目订单金额纪录。
  构建“双循环”,开拓“双市场”。大禹电气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收入逐年攀升。2021年,公司在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双重影响下,签单3.5亿元、发货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5%、15.14%。
  记者感言


  “借”的智慧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大禹电气的“小巨人”成长之路,为这句古诗词提供了现实的精彩注脚。
  如果用一个关键字来概括大禹电气的成功秘诀,那一定是“借”。
  “借”地创业,让大禹电气在初创时期以最小成本发展,活了下来。“借”智创新,让产品从低端逐步攀升至中高端,强了起来。“借”船出海,让大禹电气不断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壮了起来。
  独行快,众行远。“借”,是一种谋略,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大禹电气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不忘借人所长,补己之短,将“借”的谋略、艺术和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
  发展不只有“单打独斗”,还可以“协同作战”。智慧的人,总是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再能干的人也不能包打天下,只有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办成超越自己能力的事。
  古人说,“下君之策尽己之力,中君之策尽人之力,上君之策尽人之智”。智者善借人智。大禹电气的成功启示我们,学会“借”,善于“借”,妙用“借”,充分发挥“借”的智慧,可以创造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来源: 孝感日报 全媒体记者宁波 赵彩云 实习生熊子轩 通讯员彭久安 制作:盛为华 出品:孝感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