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门照护的老人那里,26岁的夏正秋收获了过去工作中少有的“被需要的感觉”。
“95后”小伙夏正秋和40岁的师傅邓宏是养老服务行业里少有的男性护理员,他们从事的工作是为居家的困难高龄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骑着电动自行车,师徒俩穿行在汉口二七片区的小巷里,提着设备爬楼入户,守护着老人们的晚年。
从陪伴爷爷的最后时光里,理解老人们的需要
12月5日,夏正秋(右一)在82岁老人殷正权家中提供护理服务。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12月5日,在凛冽的寒风中,夏正秋和师傅邓宏带着服务设备来到82岁的老人殷正权家中。他们把治疗仪的气囊套到老人的双腿上之后,气囊会反复对双腿加压,达到按摩效果。夏正秋蹲在老人身边,一边看着邓宏操作、调节治疗仪,一边仰头询问老人体感是否舒适。
殷正权是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的受益者。近年来,对于困难高龄、失能等老年人,武汉市根据照护等级、经济状况等情况,经综合评估后给予相应补贴,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贴范围。老人可根据需求向服务机构“下单”,护理员被派单后可提供基础体检、清洁卫生、代购代办、送餐等服务。
2017年,夏正秋从一所高职院校毕业后,做起房产中介工作。工作几个月后,他的爷爷被查出患有晚期癌症。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考虑到爷爷临终生活质量,子女们把爷爷接回家中照顾。
一个周末,夏正秋抽时间去看望爷爷时发现,独自照顾老伴的奶奶憔悴、苍老了许多。他意识到,让一位七旬老人去照顾另一位患重病的年迈老人,是一件挺残忍的事。很快,他离职了,带着换洗衣物搬到爷爷家。
当时,爷爷虚弱到进食都十分困难,吃完一碗稀饭得花四五个小时。他和奶奶轮流照护,晚上8时到第二天上午8时是他的“夜班”。他整夜都不敢睡觉,怕睡得太熟可能错过爷爷的求助。
贴身照顾爷爷3个月,夏正秋瘦了20斤。
用坚持和爱去感染老人,一老一小越来越亲近
夏正秋和师傅邓宏上门为82岁老人殷正权做护理。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爷爷去世后,夏正秋继续从事销售类工作。但是,经历爷爷的离去,他越来越感受到“珍惜当下”的重要,渴望在有限的人生里找到热爱和意义。他决定投身养老护理行业。
今年,夏正秋进入养老机构不到半年,经过专业培训,开始跟着师傅邓宏上门为老人服务。第一次登门为八旬老人毛爷爷服务时,夏正秋在门口等了半小时,敲门、打电话都没人应答。他知道毛爷爷在屋里,只能隔门喊话:“我知道您在里面,给我开开门吧。”
毛爷爷打开门,却未笑脸相迎。夏正秋想起,师傅说过“要用坚持和爱去感染老人”。他决定把冷漠和抗拒“打碎”。每周,他坚持上门一到两次,陪毛爷爷聊天,为他按摩肩颈或是在房间里做卫生。渐渐地,毛爷爷有了笑容,有时还会给他拿来零食。他得知,毛爷爷的老伴已经去世,子女在别处居住。毛爷爷感到孤独,不愿和人接触。
相处几个月后,有一次,毛爷爷开口留夏正秋在家里吃饭。夏正秋买来鸡蛋、蔬菜,做了蒸蛋,炒了青菜。在这顿饭中,一老一小感觉彼此又近了一些。
收获的感激和善意越来越多,“这是我喜欢的工作”
夏正秋为老人分装好一周要吃的药。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夏正秋和师傅邓宏所在的佰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网点服务半径为周边2公里。最忙时,师徒俩一天要跑六七户人家提供服务,错过饭点是常事。服务的老人越来越多,夏正秋开始懂得老人:他们害怕给子女添负担,甚至怕联系多了会被嫌弃。老人们把夏正秋当成自家晚辈,喜欢与他拉家常。有时,夏正秋做完体检放心不下,又打电话给老人的家属说明情况、加以提醒,让家属们格外感动。
收获越来越多的感激和善意后,夏正秋感到,曾经丢失的“自我”都回来了。他说:“我愿意守护这种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的感觉,这是我喜欢的工作。”
量血压要选左手、交流时保持平视、腿部开过刀的老人不能使用空气波治疗仪……夏正秋跟着邓宏学到不少实用知识和技能,公司也会开展定期培训。
养老护理看似容易,实际用到的学科知识涉及老年病学、药学、康复护理、心理辅导等方面。夏正秋计划着利用休息时间读一些专业书籍、看看网课。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感兴趣的东西,我会钻研下去。”
夏正秋相信,当行业在福利待遇、职业前景、专业培训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选择从事养老服务行业。
(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