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加快建成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
2023-01-04 12:05:00 来源: 长江日报-汉网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高喜明 通讯员程良友 卫学平) 1月3日,大冶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大冶市市长孙辄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主动融入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着力提升大冶在武汉都市圈中的能级,加快建成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光谷科创大走廊重要节点和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重要节点。

1月3日,大冶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通讯员程良友 卫学平 摄

大冶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1%,外贸出口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力争进位至60名以内。

着力加快奋进全国县域经济五十强步伐

全年计划新签约项目130个,计划总投资额900亿元,力争引进百亿元以上项目1个、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全力推动绿色循环产业园、华鑫精品钢材、华电毛铺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落地开工。推动长城汽车、东贝精密智造、星锐科技、智慧光电等项目投产达效。力争全年新开工项目300个,新投产项目150个。

持续培育市场主体,力争全年净增“四上”企业200家,上市企业“保一争二”。大力推进氢能产业园、长城智能网联汽车、武汉都市圈交通同网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着力打造武汉都市圈融合发展示范市

对接武鄂黄黄轨道交通规划、花湖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武汉新城规划、光谷科创大走廊规划,持续加强与武汉、鄂州、咸宁、黄冈的创新协同、产业协作、交通互联、开放流通、市场融合、事项通办。

积极推动大冶湖高新区、黄石临空经济区与东湖高新区全面对接、深度合作,打造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地。主动对接、配套、服务湖北五大万亿产业集群,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武鄂黄黄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对接武汉干线公路网和轨道交通网,争取武汉轨道交通延伸至黄石临空经济区。积极对接武汉新城、花湖机场和黄石新港,加快推进机场高速二期、锦冶大道改造等项目建设。完善市域铁路网布局,谋划铁路运输接入汉欧班列,加快推进海虹物流园二期工程建设,建成“空铁水公”多式联运交通体系。加快武阳高速(大冶段)、S349省道(港湖至保安段)、G106国道(铁山至大冶段)、S257省道(灵乡至茗山段)、S315省道复线(东风路西延至灵乡)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主动融入黄石市域一体化发展,在交通、产业、空间等方面做好统筹,推动大冶城区与大冶湖新区同城化发展。积极建设黄石城区—大冶城区,还地桥—铁山,科创岛—梧桐湖三个深度同城化发展组团,实现产业协同、错位发展。主动对接黄石新港,大力发展临港经济。

突破性发展临空经济。用战略眼光、国际视野高起点谋划临空经济,布局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构建开放新格局。坚持规划引领、产业突破、基础配套、产城融合,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绿色循环产业园建设。围绕黄石打造千亿临空产业集群,主动对接服务顺丰集团,着力构建现代临空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临空经济区区位优势,通过花湖机场通达全国、联通世界。

着力建成国家创新型县(市)中部标杆

推动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5%以上。高标准建设光谷东科创岛,服务建设黄石光谷东新城,将其打造成对接武汉新城、链接科创资源的重要节点。加快大冶(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换热器产业技术研究院、循环经济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全年认定省级、黄石市级科创平台15家以上。支持企业在武汉建立“飞地”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入驻大冶(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实现“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大冶”。

支持创新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100家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6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加强企业质量、品牌、专利、标准建设,培育一批黄石市高新技术企业20强、省级“新物种”企业、省级“百强”高新技术企业。

推进大冶湖高新区加速发展。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高新区西北片区扩园项目建设,加快高新区产城融合示范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电子信息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园、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支持高新区培育创新主体,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80家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支持高新区争先进位,奋力冲刺全国高新区“百强”,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大冶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组织实施技改项目30个以上,完成技改投资70亿元以上。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快引进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壮大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电子信息、临空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饮料食品、装备制造2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50家以上。加大“小升规”支持力度,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

着力打造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市

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大冶样本”。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施“扩中”“提低”三年行动,稳定9类重点群体工资收入预期。优先优质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大冶二中改扩建、大冶中专综合实训中心工程建设,城东学校(高中部)实现秋季开学,启动三里七湖学校、大冶一中临空校区建设。力争引进1所高职专科学校,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实现入学即就业、毕业即上岗。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完成大冶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还地桥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推进大冶市第二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改造。加快乡镇急救中心(站)建设,打造城区10分钟急救圈、农村30分钟急救圈。支持市中医医院创建“三甲”。

抓好荆楚文旅名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主题小镇,做强文旅产业。推动小雷山景区、龙凤山景区提档升级,加快毛铺文旅康养、三山湖生态园、沼山古村桃乡等项目建设,打造武汉都市圈市民休闲旅游后花园和目的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