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当长江日报记者走进位于洪山区关山街道武汉东昌仓贮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昌仓贮”)产品研发办公室,总工程师李秀峰正在研究项目笔记本,最新一页记载着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五代低能耗制氮设备资料。“创新研发要不断地自我否定,现在我还会经常推演前几代技术,说不定还会有新点子应用于今后的研发方案中。”
在东昌仓贮合作的粮仓旁,集装箱大小的制氮系统设备正通过管网系统为仓库内的农产品持续输送氮气。堆垛整齐的农产品在透明塑料帐幕里“屏住呼吸”,不发霉、不生虫,相比传统制氮机,这套设备减少了50%的能耗,实现绿色贮存。
放置粮仓外集装箱大小的制氮系统设备。通讯员李佳蔓 供图
“改变传统制氮机高压、高能耗特点,是我们一直想攻克的技术难点。”李秀峰说,确定绿色节能的研发思路后,研发团队在公司内广泛接纳建议,反复推导验证,300余员工都是新产品从孕育到诞生的智囊团成员。
全员“带着思考去生产”
一个金点子打开研发新思路
“存放在仓库里的农产品,为防止霉变生虫,过去通常采用化学药剂熏蒸。”李秀峰说,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但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几年前,在东昌仓贮合作的农产品仓库中,就率先摒弃了化学防虫方式,运用上市场已有的高压制氮机,通过构建全氮气环境,抑制霉菌、蛀虫生长。
在高压状态下,空气“冲”过吸附层后只留下纯净氮气,是制氮机工作的基本原理。“高压力也带来了高能耗,并且需要仓库人员对压力容器进行安全监管以消除事故隐患。”李秀峰告诉记者,高压制氮机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在各处仓库内,不少员工都提出了异议。“而对于农产品存储来说,绿色节能是一项重要指标。”2019年,东昌仓贮组建一支约30人的研发团队,决心要自主研发出一台可在常压条件下工作的制氮设备。
从研发人员到一线管理员,东昌仓贮发布“招贤令”,新产品最初研发阶段,只要有经验有想法,全员都可以提建议。“光是大大小小的意见征集会就开了十几场。”东昌仓贮董事长李翊玮说,研发人员在电脑上模拟测算,其他员工现场观察比较,为了新产品,全员都是“带着思考去生产”。
在李秀峰调研各地农产品仓库时,上海仓库负责人李海洋无意间的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制氮就是从空气中制取氮气,既然常压下这种方式难以推进,不如改变思路,将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李海洋虽然没有过科研经历,但经常与农产品打交道的他,能熟练操作仓库内的各式机器,对脱氧机的运行方式也有一定了解。
“这个建议几乎与原来的研发思路完全相反,一线员工给我们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却是一个金点子。”李秀峰回忆,他当晚就兴奋地召集研发成员一起搜集资料,展开探讨,从工艺原理角度,最终验证该方案可行!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一部分团队成员便开始到各地仓库内调研了解需求,另一部分则在模拟软件上将设计方案再次细化。
购买200多种零部件试验
新设备在实践中升级换代
员工检查设备运行情况。通讯员李佳蔓 供图
由灵感转变为可实际使用的系统设备,需要200多种零部件来组装成一套完整的样机。“分批采购零部件的时候,设计方案也在不断调整。因为结果是未知的,所以只能把所有可能性都尝试一遍。”李秀峰回忆,有时甚至是4种工艺思路同时推进。
购买的零部件不能达到产品研发的质量要求,李秀峰就和零部件供应商提要求。在制氮机吸收塔工艺装配环节,供应商企业焊接技术不达标,李秀峰多次对接,从无到有,研发设计出了安全系数更高的金属罐体。经过反复测试,东昌仓贮的实验机从1套变为多套,历时一年多,最终成功生产出样机。
“常压状态下,空气通过系统设备循环脱氧、制氮,不仅提高了介质吸附氧气分子的效率,也能搜集传统设备浪费的可用效能,将制氮设备的配电功率降至传统设备的50%。”李秀峰介绍,通过不断搜集用户反馈和不同类型仓库的使用习惯,随后几代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大米运进粮仓前,要想便于储存需要尽可能干燥,而为了口感佳,运出时又需要颗颗饱满有水分,因此第五代设备又增加了一键除湿、加湿等个性化功能。”目前,江苏、武汉、宁波等地的近百栋农产品仓库里都用上了东昌仓贮研发的制氮系统设备。
“鼓励独创,也坚持众创,各岗位都可以成为创新主体。”李翊玮说,我们每年会拿出约5%的年收入投入新技术的研发,鼓励全员创新。创新面前人人争先恐后,这是技术引领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栾嘉雯 通讯员范容 徐海东 李佳蔓 实习生樊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