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千亿成绩单里的民生账本,成色更优、含金量更足!
2022年,全市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51亿元,可比增长2.1%。其中,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83%,位列全省前茅。
不断夯实的经济底盘,正托起了156万仙桃人民稳稳的幸福。
增投入 共享发展成果
经济增长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追求GDP,最终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尽管面临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冲击,市委、市政府坚持过紧日子,改善民生的力度不减反增,把80%以上财政“蛋糕”切分给民生领域,花在民生急需上。
“真好,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家门口都是好学校!”瞅着实验幼儿园、仙桃小学、仙桃三中相继建成招生,城西高家渡、肖台等社区居民们欣喜不已。
加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新改建10所公办学校和幼儿园、改制2所九年制一贯制学校,全市新增学位7000个;筹资6000多万元,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办学条件;新增养老、医疗床位1000张,添置负压救护车等优质医疗设施设备近800台(套)。
保障房建设紧锣密鼓。仙桃春天六期加快建设,首批451户基本公共服务人员安居梦更近了。
就业好于预期。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376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290人,超额完成省级任务。
兜底一如既往,财政关于社保资金直达支出16.65亿元。今年春节前夕,给特殊群体送上更多温暖,增发一个月救助保障金,开展“寒冬送温暖”等五大行动,力保困难群众温暖过节。
鲜明的民生底色,彰显出仙桃高质量发展成色。
办实事 解决急难愁盼
从衣食住行到业教保医,我市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把民生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投资3.2亿元,用于农村路网建设、“四好公路”等重点交通建设,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去年5月,新建的龙昌大桥把主城区与国家高新区的距离拉得更近;“第二气源”投产运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的“双气源”供气格局形成,仙桃供气能力提升近5成。
坚守流域安全底线。投入7.4亿元,兴建重大水利工程。投入1898万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让城市告别“看海”,老旧小区“逆生长”。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治水、治气、治土统筹推进,水质、气质、土质明显改善。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9.5%,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99.4%;全域植绿护绿、增花补绿,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仙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最可喜可盼的是,汉江仙桃段综合整治项目一期工程开建。牵手央企,投资26亿元,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画廊。沿岸居民王素珍快活地说:“站在自家楼上看风光,指日可待!”
美环境 提升幸福指数
2月3日,新城大道与南湖路口西北角,仙桃首个可逛、可赏、可拍、可食、可玩的复合型公园——青年公园正在加紧苗木栽植。
马卡龙集装箱滨水酒吧、特色书屋、网红餐饮一应俱全,五四广场、林荫绿道、清水平台应有尽有。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的青年公园建设提速、开放在即,市民休闲娱乐又多了新去处。
为民创建、创建为民,我市推动文明创建与市域治理相融互促,切实把城市“文明指数”转化为市民“幸福指数”。
常态推进“六联六包”。全面实施街(巷)长制,市“四大家”领导挂帅任街长,用脚步丈量城市;2000名市民获聘街长、区巷长、楼栋长,带动更多人加入文明城市创建,助推城市精细管理。近万名党员干部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常态化下沉一线,做实402条惠民实事。
加速补齐创城弱项。全市安排创城补短板项目132个,概算总投资1.4亿多元。目前已建成城乡绿道100公里、城乡小游园100处、健身场所166处。
共同缔造探索示范。眼下,5个省级试点、市级试点50个正通过发掘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品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1万多户美丽庭院颜值靓、产值高,4个美丽乡村被评为全省典型示范村。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在仙桃每一项面向未来的谋划里,“人民”二字都贯穿始终。新的一年,围绕“五位一圈两道两园”民生实事,幸福仍在添彩加码!( 记者 邓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