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2023年度三次飞行任务标识,分别是天舟六号飞行任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首次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任务标识。此次公布的三个标识中,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是由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谭昊瑜设计的。3月29日,谭昊瑜做客《面谈》,与我们一起来谈谈设计背后的故事。本期《面谈》全网点击超50万。
谭昊瑜做客《面谈》。直播截图
什么样的机缘,参加了这个比赛?
谭昊瑜:2023年2月1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正式发布《2023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征集活动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3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官方在微博和公众号都发了征集信息。
整体来说,参赛要求:设计需要凸显中国元素以及载人航天的任务特色。科技感和艺术性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考虑到它是三次任务,它们之间的一个系统性、协调性和连续性。
学校老师们很重视,在研究生群里给我们做了推荐,同学们开始准备参赛。
如何开始设计的?总体设计有什么思路?
谭昊瑜:我们做设计之前,首先要找一些参考。我们当时看了很多国际和国内的一些标识设计。然后,我们进行了一些图形上的分析。根据老师的仔细讲解,我了解了空间站和飞船大体的结构。之后,我们开始做草图。草图做了很多个版本,也尝试了很多不同的形状。除了圆形以外,别的形状和空间站、飞船之间的一些不同的组合方式。紧接着是细化阶段,细化阶段要简单一些,是在之前的草图阶段上,对它进行优化。
谭昊瑜设计的作品。
设计中涉及了哪些元素?
谭昊瑜:因为它是一个航天的标识任务,所以它一定要把载人飞船和空间站表现出来。这个元素是标识里面最主体的部分。另外,我还在里面设计了一些宇宙的元素,比如联想到星星、宇宙飞船升空之后地球变得很小,所以必须有地球的元素。这些都是历代的航天任务标识里有的元素,也是航天标识里必须要有的元素。所以,我的设计点放在飞船的尾焰和它的“17”这个数字的结合,这是我主要的特色。就像飞船发射出去,后面喷射出的一个火焰和数字17的结合。
设计标识时,你最大的设计点是什么?
谭昊瑜:我最大的设计点是数字“17”这个位置。可以看到之前他们的飞行任务的标识其实都不是对称的,但是在我的设计里面,我设计的比较对称,就好像是一个中心构图,旁边有一些星星,整体是往上升空的一个感觉。这个“17”和飞船也呈现出一种往上直冲云霄的感觉。这样的设计,是我们对中国航天的美好祝福,也体现了我们中国航天正在蓬勃上升的趋势。
最初,在我设计的标识里,数字“17”并不是在飞船尾焰部分。我之前的一些设计图,“17”是压在整个空间站后面的。但在后面调整的时候,老师给我了一些意见。如果“17”压在后面,层级看着会比较混乱,无法突出空间站和飞船的部分。所以,我就把它调整得层级更清晰。我多次调整时,突然发现这个尾焰部分好像可以用来把“17”突显出来,会显得层次比较清晰。同时,也会有视觉中心的点,这样一来,“17”就比较显眼。
关于颜色的设计,你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谭昊瑜:我们看到一些别的科技相关的一些标识,它们的颜色都是以蓝色为主。因为蓝色在色彩上是一个比较冷静、具有科技感一种颜色,而且大家对于飞船升空时的颜色、天空的颜色都会联想到蓝色。所以,我整体用的大部分颜色依旧是蓝色。因为红色是中国的一个代表色,在边框上和“17”采用了红色。这两个颜色结合就既有中国特色,也有航天科技的氛围。
面向社会征集,会有很多有经验的设计师参赛,你以学生身份参赛是否有压力?
谭昊瑜:还蛮有压力的。我们当时做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抱着自己一定会被选上这种心态,也没想着去竞争。因为这一次,很难得是的一次面向公众的征集,所以我的心态是“重在参与”。我只想尽力把自己的东西做好,如果没有被选上的话,我也可以去学习被选上的那些比较厉害的设计师的一些作品,对自己以后的设计有一定的启发。参赛的还有很多本科生,大家都是尽力而为。
导师给了你设计的作品哪些建议?
谭昊瑜:学校对这次参赛非常重视,征集公告发布后,设计学院成立了以向海涛、胡永攀、晏莉、吕曦等教师为主的跨专业指导教师团队。不但有文化创意视传专业的老师,还有产品工业设计专业和数字媒体专业的老师,多个领域的老师们都给我提供了一些建议。比如,我们本专业老师,他给我的建议集中在我做的标识信息传递是否准确、整个画面布局是否合理,基本是视觉上的一些建议。但工业设计专业的老师,因为他们的研究方向更加硬核,他们对关于机械、对产品了解更深入,他们会更关注空间站的结构设计是否正确、飞船对接位置是否正确。老师们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在设计需求分析、标识形状设计、空间站构型规范、文化寓意、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深入指导。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习到很多。
征集活动从2月15日开始到3月6日结束,准备时间只有两个多星期,你是如何分配时间进行的?
谭昊瑜:首先是做调研,国内、国际上相关设计的调研。草图阶段是我花费时间最多的一个阶段。我做了很多版本的草稿,经过老师提意见,我反复修改后,大概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版本。后期,我只需要在这个版本上,进行更精细的优化就可以完成这个设计。前期调研花的时间要久一些,后面制作阶段相对顺利。
听说你和小伙伴们一起“补课”,学习了很多航天知识?
谭昊瑜:参加本次征集前,我对航天知识的了解并不深入,最多是看到电视上发射现场后,内心感到很激动、很自豪。但没有去关注飞行空间站和飞行器的结构。我做的这个“十七号”,它是对接在核心舱的一个前向端口的,“十六号”是对接在核心舱的径向端口,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是对接在核心舱的后向端口,这些航天知识是我们之前没有了解过的。设计刚开始,我不断犯错误,刚设计出来的那些版本可能它的结构上就不正确。老师建议我们,一定要多看一些模型,多看载人航天工程网站上给的资料。从那些资料上面,我们逐渐地对航天空间站、宇宙飞船、载人飞船的结构上更了解一些,对我们的设计帮助也很大。
设计过程中,最难克服的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谭昊瑜:我觉得整个过程中,比较难克服的是时间问题和创新点的寻找。一边上课,一边要抽空去完成设计,没有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这个标识的创新点在于如何在使用相同的元素情况下做出一些不同的创意。反复地制作、尝试,来找寻灵感,整个过程是不容易的。
现在你是研究生一年级,经过了以自己的方式为“大国重器”贡献一份力量。未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什么打算?
谭昊瑜:这次我设计的标识能入选,我觉得是对我很大的一个鼓舞。只要努力,任何人的梦想都会被照进光。只要努力,就有希望让自己的付出更有价值。爸爸得知我设计的标识入选了,高兴得发了3条朋友圈。这次得到这么多朋友的喜欢和认可,未来我会继续好好学习设计,立志做一个优秀且有思想的设计师。
点击观看直播回放↓
海报设计|张莉
(长江日报记者陈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