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防"并举
让堤坝白蚁无处隐匿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自古以来我国堤坝就受到白蚁的危害
白蚁 是等翅目昆虫的总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以木材或纤维素为食。但因其食性很广,书本、衣物等也是其营养物质来源,甚至其进食分泌的“蚁酸”还能腐蚀钢筋、水泥等。所以白蚁对树木、建筑物和堤坝危害严重。
▲一王多后
白蚁对于堤坝的危害有多大?
解锁白蚁VS堤坝“破坏现场”
堤坝、水库内的白蚁来源广泛,而堤坝本身又具备白蚁适宜的生存条件,一旦白蚁滋生,就会对堤坝造成严重的威胁。
▲挖出的蚁巢
面对这一群不速之客,武汉水务部门“人防”“智防”并举,让堤坝白蚁无处隐匿。
▲白蚁防治工作人员简介挖掘白蚁巢穴要点
“武汉市在全国率先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生物化手段监测治理堤防白蚁,成效显著,经验值得推广。”4月17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一行到武汉市调研白蚁防治工作,充分肯定了武汉市堤防白蚁防治工作成效。
▲挖出的蚁路
近年来,武汉市多措并举,将普查与防治相结合,实施综合防控,精准施策,运用智能远程白蚁监测系统,探索对白蚁活动的全领域、全时段监管和安全隐患的高效率、高标准处置,有效构筑了防蚁屏障,有力保障了江城安澜。
▲江夏区堤防总段熊宗国副段长介绍主要情况
武汉市水务局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利用4、5月白蚁活动高峰期的最佳灭杀时机,每年及时启动堤防白蚁普查及防治工作。武汉市三级以上河道堤防工程白蚁危害年度普查率达100%,精确掌握白蚁危害程度、蚁穴分布和活动轨迹。
开发的智能远程白蚁监控系统,已运用于江永堤、烂泥湖堤、军山堤、汉南长江干堤等27公里重点堤段。该系统融合“物联网+大数据+白蚁监测”技术,实施全方位24小时可持续动态白蚁监测,可以高效识别白蚁活动特征信号。一旦有白蚁触发传感设备将自动远程报警,确定地下白蚁活动范围,采用白蚁隐患探测仪精准锁定主巢位置,对表面无蚁害痕迹的堤防提前采取措施,变“被动防治”为“主动处置”。
科学分析白蚁危害程度,因情施策,对可能形成穿堤蚁路的堤段,采取钻孔灌浆封堵蚁路;在有蚁源区域或白蚁活动迹象堤段,设置隔离屏障;优化堤防防护林品种和布局,加强堤防工程卫生环境整治,压缩白蚁滋生、繁殖环境。近年来,先后在通顺河堤、洪北堤、新合堤、中小河流治理等堤防工程整治中实施了白蚁危害堤段治理工作,提升了综合效益。
智能远程白蚁监测系统秉承“生物防治”理念,精准投放特效诱杀饵剂,实现“及时报警、实时上传、精准消杀”,减少对其他昆虫的误报误杀,解决了传统的白蚁防治措施大面积喷药造成的周边土壤及水质污染等问题,极大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白蚁普查、防治效果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充分掌握白蚁活动痕迹,摸清分布地带,研判蚁害程度,建立普查档案,制定科学防治方案,不断提高治理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高效性,同步开发应用监测系统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积极推动白蚁防治工作从人防人治向精细综合的“智防”转变。
“想看看近年来白蚁危害发展趋势和防治成效,用这个系统就能一目了然!”武汉市堤防管理人员李少波介绍。
武汉市先后重点对青山区武青堤、江夏区武里堤、经开区(汉南区)长江干堤实施了白蚁防治工作,累计治理白蚁危害堤段35公里,为堤防安全运行奠定了扎实基础,近年来未发生过因白蚁危害造成的险情。
白蚁防治任重而道远,武汉市将按照部长调研指示要求,从源头治理、生物防治、系统根治等方面深入研究,将继续遵循“防治并重、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坚持科技赋能、提质增效,不断提升白蚁防治水平,保障“千里之堤,固若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