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寻耕五千年” 探索先民农耕智慧的传承发展
2023-07-31 19:35:00 来源: 汉网

长江网记者李建华 通讯员黄美琴 张新宇

“这次屈家岭研学活动,既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体会到农业大学师生传承、发展农耕文化沉甸甸的责任。”7月31日,华中农业大学“研学屈家岭 寻耕五千年”活动带队的方菲老师对记者说。

7月23日至26日,方菲带领4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前往中国“农耕圣地”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耕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深入田野考察我国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现状。该暑期研学团队先后对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白鹿春养殖基地、屈陶文创产业园等地进行了深度走访调研。

惊叹于五千多年前先民高超的农耕智慧与技艺

7月23日,实践团队来到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遗址为长江中游文明重要遗址,有首“屈”一指的农耕“圣地”之称。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党组书记熊建宏介绍,遗址内有稻作遗存和居址、陶窑群等重要农耕遗迹与文物,全面展示着屈家岭文化在早期农业社会和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实践团队成员参观屈家岭农耕文化博物馆。通讯员张新宇 摄

“这里发现了中国第一粒人工稻、第一只彩陶纺轮、第一座隔墙连间式住房遗迹,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是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讲解员为团队成员着重讲解了博物馆内陈列的史前稻作遗存,这是在1956年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中的重大发现,这些稻作遗存打破了当时甚嚣尘上的水稻起源“外来”学说,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纯粹的粳稻稻作遗存。  

参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场馆内的农耕生活生产场景展示与文物展览,团队成员不仅惊叹于五千多年前先民高超的农耕智慧与技艺,也体悟到农耕文化中“重农固本”“天人合一”“勤劳勇敢”“守望相助”等价值理念的精神内核。团队成员张新宇感慨,“农耕文化蕴含的生活生产智慧和伦理道德价值,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

推动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

7月25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屈陶文创产业园,参观了黑陶工艺制作区和邓万春工作室,直观感受了屈窑屈陶的文化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与生活之美。

随后,实践团队与文创产业园相关人员以“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为主题开展了小型座谈会,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邓万春讲述了他的初心与坚守:“将黑陶技艺传承发扬光大,是我一生的梦想与追求。”通过座谈交流,团队成员感受到了徘徊在“生存边缘”的非遗传承工作十分不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只是静态的文化符号,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推动非遗技艺的生活化、大众化,融入现代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

“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座谈会现场。通讯员易雯雪 摄

我们更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

7月24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占地1.8万亩的白鹿春养殖基地。该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梅花鹿单体养鹿场,不仅为本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起了周边的农家乐、民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曾荣获“全国标准示范养鹿场”光荣称号。

团队成员与湖北白鹿春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赵贵香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深度交流。团队了解到,赵贵香在城市创业成功之后仍然心系乡村,出于爱农情怀,放弃了城市的优渥生活,倾尽家产和全部精力投入白鹿春养殖基地的建设中。

“创立白鹿春就是源自我的爱农情怀,我想在农村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实践出真知,青年人要学会扎根泥土,立定脚跟,探索自然中蕴含的真谛。”赵贵香敞开心扉,让团队成员深受震撼和鼓舞,“作为农业院校的学生,我们更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团队成员在白鹿春亲鹿园。通讯员黄美琴 摄

新时代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要结合好乡村振兴

方菲介绍,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不仅体验了我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也感受到了政府部门、文旅企业、村干部群众对农耕文化传承发展以及振兴乡村的决心和信心。

在回校后的学习体会交流中,团队成员余智勍说,“我们要学会发掘提炼能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杰出农耕成就,展示传承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向世界展现中国农耕智慧,讲好中华农耕故事。”    

“农耕文化历经数千年嬗变不曾中断,显示着中华文明体系的定力和凝聚力。新时代的农耕文化传承工作要结合乡村振兴背景寻求新的突破点,积极回应‘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菲在总结发言中表示。

编辑:朱曦东

值班主任:王冲

值班总编辑:陈志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