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年:“两座黄鹤楼”从人民中来,更应回到人民中去
2024-04-29 22:46:00 来源: 汉网

长江网记者 周庭怿 李沁雪

4月26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钟年做客2024年首期方志讲堂。长江网记者王海 摄

“如果说视觉上的黄鹤楼是骨与血,那心目中黄鹤楼就是血与髓。这‘两座黄鹤楼’,从人民中来,更应回到人民中去。”4月26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钟年做客2024年首期方志讲堂,为观众讲解黄鹤楼历史及其文化的形成,揭秘历史上存在的“两座黄鹤楼”。

“两座黄鹤楼,一座是视觉,一座是心理”

“历史上存在着‘两座黄鹤楼’,一座是视觉上的,一座是大众心目中的。”历史上存在“两座黄鹤楼”,是钟年一直持有的观点。他表示,视觉上的黄鹤楼是实实在在的建筑物,是华夏民族能工巧匠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心目中的黄鹤楼,则是“由历代民众用传说故事塑造出来的,以及无数文人墨客的描摹之功。”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钟年。长江网记者王海 摄

钟年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鹤楼虽然屡次被毁却又屡次被重建,归因于人们不能忍受世间缺少与心目中的形象互为依托的“视觉上”的黄鹤楼,“尤其是清代所建的最后一座黄鹤楼,在光绪十年(1884)被焚毁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断有人筹划重修黄鹤楼。而社会各界人士也一再因名楼重现江城的梦想而激动。人们那种对黄鹤楼实体的渴求,实在令人可感可触。”

另一方面,钟年又认为,即使人们知道了原本的黄鹤楼建筑不存在,“实”的登临已不可能,但仍可作“意”的登临,“在黄鹤楼的故址,无数追寻历史记忆的人对着心目中的黄鹤楼抒发感慨。视觉上的黄鹤楼在这里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黄鹤楼在诗人的眼里是一个象征符号,是一幅心理图景。”

“精神的力量需要有物质的基础来产生,但当精神的力量产生之后,却可能与物质的力量相匹敌甚或有物质的力量不能企及之处。”钟年认为,人们心目中的黄鹤楼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的力量,在一部完整的黄鹤楼史中,如果说视觉上的黄鹤楼是骨和肉,则心目中的黄鹤楼就是血与髄。视觉上和心目中的两种形象浑融合一,这才组成圆匀丰满、色彩斑斓的黄鹤楼。

古人欲借黄鹤楼解开思想郁结,当今黄鹤楼也应“回归”人民

“问黄鹤,已成千古;唱大江,更上一层”。钟年认为,黄鹤楼是一个引子,诗人欲借它寻觅解开思想郁结的门径。他引用诗词举例证,清末的康有为明知“浪流滚滚大江东,鹤去楼烧矶已空”,却并不妨碍他将诗的名称定为《登黄鹤楼》。毛泽东也曾在登上黄鹤楼故址后,写下著名的《菩萨蛮·黄鹤楼》:“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月“上”黄鹤楼。长江头条网友@华力(喻春华) 摄

在古时,人们在这里宴饮、娱乐、观景、送客。而谈及黄鹤楼的“送别”之意,钟年惋惜感叹,今天的黄鹤楼,已经没有了“送别”的功能。“黄鹤楼尤其是送别的好地方。在黄鹤楼登高望远,举杯祝福,吟诗作赋,把心情抒发个够,有充分的仪式感。以此才有‘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游玩必到此,吃饭必到此,送别必到此。”

钟年建议,如若有一天,黄鹤楼能开门办园随意出入,可长驱直入尽情玩耍,以此,人民创造了黄鹤楼物质、精神,黄鹤楼也“回归”人民,“登黄鹤楼喝茶聚餐、锻炼晨读,或是在这里听音乐会、送别故友,才可以说我们具有真正的黄鹤楼文化。”

“文化要走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要走入寻常百姓家。”这是钟年一直秉持的观点。他认为,武汉肩负着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示范区的重任,在此过程中,我们有能力、有义务以更生动、更鲜活的形式来展现和传承长江文化,而这其中尤其要加强文化与人的互动性。

令人欣喜的是,武汉市已有景点在“加强文化与人的互动性”上稳健推进。在4月23日,黄鹤楼公园管理处传来好消息,今年“六一”期间,管理处将推出“儿童免票人群背诵与黄鹤楼相关诗三首,可免一位同行者门票”的入园活动。

据悉,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坚定城市文化自信,市地方志办与长江日报联合打造“方志讲堂·传承武汉城市文化基因”系列讲座活动,旨在延续城市文明探源主线,充分挖掘弘扬长江文化内涵,深入研究长江文化的起源特质和发展脉络,以长江文化为本底,以武汉特色资源为依托,突出长江文化与武汉地方文化的交融,续写长江文脉的丰富内涵,打造长江文化的传播平台,为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先行示范区建设贡献方志力量。首期活动得到武昌区黄鹤楼街道、黄鹤楼景区管理处的大力支持。

编辑:赖俊

值班主任:陈琦

值班总编辑:陈志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