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召见驻华大使为何在深夜?“紧急召见”意味什么?
2018-12-10 21:51:00 来源: 上观新闻
  自华为CFO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押以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敦促加方放人,而外交部副部长更是连续两晚深夜紧急召见加拿大和美国的驻华大使。
  外交部这次一系列动作,看似只是平常的举动,其实大有“特殊之处”……
  1
  今年召见3次驻华大使
  “召见”在外交部的发言表态中并不常见,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统计,外交部官网在2018年仅披露了3起召见外国驻华大使的消息。
  分别是——
  12月9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紧急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就美方无理要求加方拘押在加拿大温哥华转机的华为公司负责人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12月8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紧急召见加拿大驻华大使麦家廉,就加方拘押华为公司负责人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9月21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就美方援引美国国内法,对中国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及其负责人实施制裁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最新两次召见,均与孟晚舟有关。而9月21日的召见主要是由于,美国务院宣布,因中方违反“通过制裁打击美国对手法”,将对中国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及该部负责人实施制裁。
  不难发现,外交部三次召见的表态都比较强硬,如“性质极其恶劣”“严重侵犯”“强烈敦促”“承担全部责任”等。
  不过,经过一番对比,其中表述仍略有不同。12月的两次召见均是“紧急召见”,提出“强烈抗议”,而9月的召见则只提召见和抗议,没用紧急和强烈这两个修饰词。
  2
  “紧急召见”有何特殊之处
  也许有人会好奇,外交部的召见是一种什么情况下的表态,有何特殊含义?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时解释:“由所在国外交高级官员召见别国大使以表达不满和抗议态度,是各国外交实务操作中的一种行为,更是与普通的外交会见有着截然不同的外交意涵。”
  他认为,此次外交部召见加拿大和美国的驻华大使,就体现了这一明显的态度,背后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中方的严重关切和强烈不满,要求对方予以审慎和严肃对待,二是意味着对方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会影响到两国外交关系。
  相比于召见,会见,则是一个更为常见的举动。
  根据外交部官网“礼宾知识”介绍,会见,国际上一般称接见或拜会。凡身份高的人士会见身份低的,或是主人会见客人,这种会见,一般称为接见。凡身份低的人士会见身份高的,或是客人会见主人,这种会见,一般称为拜会或拜见。拜见君主,又称谒见、觐见。我国内不作上述区分,一律统称会见。
  会见就其内容来说,有礼节性的、政治性的和事务性的,或兼而有之。礼节性的会见时间较短,话题较为广泛。政治性会见一般涉及双边关系、国际局势等重大问题。事务性会见则有一般外交交涉、业务商谈等等。
  近日外交部之所以连续两天深夜召见驻华大使,信强认为,也有两层深意。一来显示事态的紧急性和严重性。如果是工作时段召见大使,显然没有非工作时段来得迫切,二来也是借此凸显我方的高度不满和强烈抗议。
  3
  曾有国务委员召见驻华大使的先例
  当然,并非所有的强烈表态,都必须通过外交部的召见来体现。
  比如2017年9月,朝鲜进行了第六次核试验,在外交部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中国外交部是否召见了朝鲜驻华大使?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复是:“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已经通过外交部声明表达了我们的严正立场。中国外交部已向朝鲜驻华使馆的负责人提出了严正交涉。”
  又如2017年12月14日,有记者想了解“中方就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有关中方影响澳国内政治表态召见了澳驻华大使”的内容,对此,外交部发言人并未提及“召见”,而是说——外交部有关负责人同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进行了重要的谈话。
  以上的表态可以看出,外交部的“召见”有特殊的使用规则,其中的区别颇耐人寻味。
  此外,同样是召见,不同的级别也略有不同。
  信强介绍说,最高级别的召见就是分管外交的国务委员召见大使,此前也有先例,这是最严重的,还有就是外交部部长召见,此次对加拿大、美国驻华大使的召见是外交部副部长召见,另外还有外交部分管司长级别官员的召见,不同层级所传递的外交信号的强弱程度也随之不同。
  据记者搜索,国务委员召见大使的情况,2010年发生过。2010年9月12日凌晨,时任国务委员戴秉国就日方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中国渔船和船员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


  当然,召见并非外交部专有举动。2016年6月13日晚,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官员曾紧急召见日本驻华使馆国防武官,就日方炒作所谓中日军机“异常接近”再次提出严正交涉,并出示日方对中国军机近距离侦察干扰的图片和视频证据。
  【编辑:朱曦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