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患者对疾病“看得见也看得懂”,最爱玩手机的骨科专家存了上千条视频图文
2025-06-18 17:12: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赵雪纯

通讯员 高星


在武汉市第四医院(湖北省运动医学中心)运动医学二病区,一位主任医师的“手机依赖症”成了患者口中的宝藏技能。他上班总爱掏手机,原来是相册里存着26个分类文件夹,从手术动图到康复视频,用动画演示帮患者秒懂专业术语。患者和家属纷纷点赞:“杨主任的手机里,藏着治病救人的秘籍。”

相册成诊室工具箱,缓解大学生运动焦虑

22岁的小陈(化姓)在健身房练拳击时,一个踉跄磕在地上,当即右膝疼痛难忍,无法弯曲、站立,被120紧急送往附近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小陈的右膝髌骨脱位,内侧髌骨韧带撕裂,需要手术治疗。

“我们得知结果后的第二天一早,来到武汉市第四医院,想着这里是骨科医院,治疗效果更好些。”小陈父亲告诉记者,当天是该院运动医学中心二病区主任杨旭接诊了他们。杨旭接诊并初步查体后,打开手机里的“髌骨脱位科普文件夹”,通过动画演示和静态解剖图,详细解释了脱位机制和可能的并发症。“这是正常髌骨的运动轨迹,而脱位后内侧韧带撕裂会导致髌骨稳定性下降,小陈就是这个情况。” 杨旭一边用手指滑动屏幕,一边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但小陈还有撕脱性骨折,需要手术治疗,这是我们的手术方式……”

“杨主任用视频给我们看了手术过程和康复训练,连每个月该做什么训练都讲得清清楚楚,教我们术后两周内进行踝泵运动和直腿抬高,术后一个月增加座位伸膝训练。”小陈父亲回忆,“原本担心孩子以后不能运动,听了讲解后心里踏实多了,顾虑就没有了,孩子也有恢复的信心。”

5月15日,术后三周的小陈前来复查,他已达到了该阶段的康复水平,其父母欣喜地为杨旭送上锦旗。

对症下药,手机便是移动医学库

关节解剖动图、运动损伤的典型症状、影像学表现、术后康复训练实录、不同术式的3D模拟视频……26个文件夹按疾病类型、诊疗阶段精细分类。杨旭的手机相册好比是运动医学百科全书,他说:“很多患者对医学术语一头雾水,但看到动态演示后,立刻就明白了病情和治疗方案,沟通也高效了不少。”

“我是从2019年开始有意识收集这类素材。”杨旭说,随着网络和AI的发展,运动医学疾病的相关资料越来越多,他被患者询问时,便会有意识从专业论坛及期刊论文上存储相关动图、视频,碰到典型病例还会存下患者影像图,久而久之,就有了26个文件夹和近千个素材。急性髌骨脱位患者能看到“脱位瞬间力学分析”“韧带修复 vs 重建术式对比”;肩袖损伤患者会看到“什么是肩袖”“不同撕裂程度的影像对照”“术后爬墙训练标准动作分解”……复杂的医学知识变成看得懂的动画,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理解。患者能看见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路径,对医生和诊疗的信任会自然而然产生。

双向沟通,让拿手机看病的患者更放心

医生获取素材更便捷的同时,患者查询疾病也更方便,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看病时会拿出手机,向医生询问自己在网络上搜索到的信息,有些还想与医生“较量”一番。

65岁的巨大肩袖撕裂的王阿姨(化姓),拿着网上下载的“训练视频”询问医生是否不需要手术,保守治疗即可消除疼痛。杨旭则用手机里的“肩袖撕裂发展”动画,直观展示不手术时,日常生活对韧带的伤害,让王阿姨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

杨旭表示,他欣喜地看到诊疗由单向输出变为双向沟通,互动的模式让信任在医患沟通时更容易建立。同时,他提醒,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普遍提升的同时,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对部分患者造成了误导。他建议患者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医疗信息,比如关注医院官方网站、认证的医生自媒体账号等。“专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而不是简单套用公式。” 杨旭建议,网络科普只能参考,关键要认准有认证的医生媒体号,最终治疗方案还需到医院现场就诊,与专业医生充分沟通。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