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消费真的降级了吗?
榨菜、泡面、二锅头,“消费降级”的说法在这个夏天此起彼伏,让外界对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充满疑虑。消费真的降级了吗?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未来消费的增长点在哪儿?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与学者。
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不可逆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整体呈现一个升级的态势,这不仅仅是大势,而且是长期趋势,特别是在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发展阶段,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阶段,不可能存在消费降级的趋势,降级的提法实际上是违背经济学基本规律的。”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此“消费降级”既没有理论的依据也没有现实的基础,这样的说法并不成立。
数据显示,8月份,消费品市场在保持单月3万亿元市场规模的同时,同比增长9.0%;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增速与1-7月份持平。另据商务部监测,10月1日至7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4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9.5%。
消费升级与降级本质上均为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又表现为消费大类变化及异质化产品消费结构变化。有研究分析称,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呈现出两大特点:第一,就消费类别而言,居民实物消费下降而服务消费上升;第二,在同类消费品中,居民对中低端消费品偏好降低而对高端消费品偏好上升。由此,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居民消费行为仍处于升级通道。
消费结构在不断调整和优化,消费增长的动力在进一步提升,也是多位专家的看法: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对拉动消费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服务消费与物质消费共同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乡村消费的增速在过去十年当中一直高于城镇消费的增长速度,乡村消费虽然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中的占比较低,但增速较快,并且由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起点低,边际消费倾向比城市居民高,所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一个点带来的消费增长远远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一个点带来的消费增长,从而对消费增长以及消费升级形成一定的牵引作用。
建立更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
以往以“年度”为单位计费办卡的健身房,越来越多地改为月卡小面额开卡;二手物品交易的App迎来了一波小高潮;涪陵榨菜股价一年内涨了200%;就连三源里菜市场的牛油果,卖得都不那么走俏了……有网友列举了这样一些现象来佐证“消费降级”观点。
对此,专家认为,价格并不是一个客观的标准,正如消费行为也并不是经济能力的完全反映。“消费降级”的说法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消费者的价格敏感程度来解释。
赵萍认为,收入水平越低的人群对价格越敏感,而收入水平越高的人群对价格越不敏感。“一些企业正是看到了这样一个细分市场,把自己的定位瞄准在价格敏感型人群,通过价格营销、创新产品等方式招徕客户,形成了比较好的经营业绩,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被社会所关注。同时,由于这些企业的市场定位非常精准,获得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青睐,所以使这部分消费者在整个消费群体当中也被关注到了。”实际上,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消费降级”,细分市场的存在反而意味着消费者选择的增多。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培育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激发企业培育品牌的内生动力。
“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生产出不同价位的产品,恰可以说明我们的系统性产能是大的、充足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营造有利于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环境。
新理念构成未来消费增长点
不容忽视的还有消费便利度的提升。近年来,网络消费的增速一直保持在30%左右的高位,成为消费增长的一大亮点。而在新兴业态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传统零售企业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统计显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以及日益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支撑下,超市、专业店等传统零售业态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不断涌现出更注重消费者体验、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跨界消费场景于一体的新零售业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消费便利、创造新的消费欲望,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消费潜力。”赵萍认为。
《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快发展。
不难发现,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新兴业态快速增长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也标志着消费升级的步伐在进一步加快。同时,随着人们消费理念更加强调节约环保与绿色健康,一些“不花钱”、“少花钱”的行为,其实质也并不是所谓的“消费降级”,而是理性消费、环保消费。
“从供给端发力,通过改善消费环境,或者通过政府提供某些制度安排来促进消费,也非常重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符国群认为,比如,很多城市居民在社区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这为发展“社区经济”,促进社区内消费创造了可能;另外,也可以学习香港经验,发展“地铁经济”,即在就近大型居民区的地铁站,规划配套商业设施,使乘客在候车或上下班高峰期,能购买到家中所需要的日常用品,或解决就餐等问题,既方便也节约时间。
(经济日报 记者:姚进 见习编辑:覃皓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