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 向失败者致敬
2018-10-12 23:22: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社论 | 向失败者致敬

上周发布的 《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去年中国研发(R&D)经费投入再创新高,超过1.76万亿元。可以想见,这些研发经费最终体现于我们对这个世界探索的深入和认知的更新,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积累与新突破,又或者,这些投入先是变成散布于各个领域的科研成果,而后经历惊险一跃,出现在大小的市场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中国制造或者中国服务。

站在这样的角度看研发或许会有更多的发现。不管多大多小的投入背后,都活跃着千千万万的人。他们来自企业、科研院所和团体。在中国,企业是研发经费的最大投入者。根据上述公报披露的数据,2017年,我国企业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率为78.6%。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则分别为9.1%和10%。

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也是成果转化、利益分享与风险分担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上升曲线充分体现了中国企业勃发的创新意愿。中国研发投入连续五年保持了世界第二,可以说,这个“世界第二”的名头是企业靠真金白银支撑起来的。

中国企业的确经历了一个 “山寨”与模仿的过程。这里面当然也有研发经费的投入,也有含金量似乎不那么高的创新。但对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说,这却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阶段——这不意味着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默许和放纵。只是应该承认,中国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的演进,必然伴随这样一个阶段。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曾经说,“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找最好的葫芦画瓢”这是对当时中国企业所处位势和成长路径的准确洞察。

不过20多年过去,山寨中国的终结已是定局。中国研发投入保持着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去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13%,超过欧盟各国2.1%的平均水平。一个自主创新的阶段已经来临。在一些领域中国企业完成了跟随,变身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另一方面,在不断抬升的反全球化声浪和保护主义思潮中,中国企业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围堵,打破这种僵局更多要靠自己。

这将使中国研发呈现出新的特征。毫无疑问,对并跑者和领跑者来说,研发投入强度会越来越大,这是不得不为,更是不能不为。他们需要有充分的实力、足够的耐心和持久的韧性,这三者缺一不可。中国一些行业领军企业每年的研发经费早已超过百亿元,他们正在建立自己的“专利墙”,这将成为其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当自主创新成为主旋律,中国企业需要更为开放的大环境。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要有中国深度,也要有全球广度。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化企业,他们比过去更依赖与外界充分广泛的交流。自主创新得益于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自主创新也需要更深入的对内开放。中国科研体制中仍存在着分割与断裂,对内开放意味着打通隔断,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推动科技资源向各种创新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开放。

我们比过去更需要一个创新导向的政策体系。在“我不是药神”的现实追问中,同样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中国药企更多营销开路而非研发立身。2017年罗氏制药研发费用达115亿美元,WIND 290家A股医药保健类公司2017年全部研发费用不足罗氏一半,而在他们中间,一些公司营销费用占比超过50%。

当中国企业进入“无人区”,航行在没有航标的河海上,他们要准备好面对比过去更多的失败。多年前,诺华制药的全球CEO写信给全体员工,谈到一个公司决定要放弃的新药研发,向这个研发团队致敬。他说,他们探索出了一条道路,告诉全世界这个领域的科学家说这条路是不通的,同时知道这条路上不再需要浪费宝贵的科学资源。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社会需要建立鼓励试错和接纳失败的文化。向失败者致敬,这是要补上的一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