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在G30上讲话,透露出哪些重要信号?
2018-10-15 15:27: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易纲在G30上讲话,透露出哪些重要信号?

相比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对股民们发出的“春天已经不远了”相比,央行行长易纲则显得“稳健中性”了许多。10月14日,易纲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的发言,向外界解读了央行对中国经济和金融走向的看法,其中蕴含超大信息量,值得我们认真解读。

央行行长易刚的发言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CPI又有上升势头。同时,央行的第四次降准,人们担心央行货币政策又要偏向宽松,人民币汇率将失守7关口。而这次央行行长易刚的发言蕴含着超大信息量,我们把其归纳为四点:

信息一:经济走势良好,毋须多虑。

央行行长易纲为中国经济打气,在本次发言中表示:“预计今年能够实现6.5%的目标,也可能略高”,“当前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既未放松,也未收紧。货币政策工具箱中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可以运用”。

对此,我们认为,易纲这次讲话透露出二个信息:一是,在经济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中国经济尽管有下行压力,但是目前还保持平稳状态,大幅下滑的可能性基本排除。

二是,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放松和收紧都不可能,流动性会确保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如何做到如此精准的调节呢?货币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可以起到更有针对性的微调、预调的效果。

在易刚看来,今年国内经济走势比较平稳,CPI和PPI都稳中有升,目前中国对外盈余在持续缩小。上半年经常账户出现赤字,出口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小。随着出口逐步放缓,未来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内需来拉动,民间消费和投资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信息二:货币政策偏向于中性

易刚行长还表示:今年人民银行已经4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有人担心我们是否在放松银根。我的回答是:中国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你要看广义货币M2,其目前增速在百分之八点几的水平,广义货币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相当。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约为10%,也处于合理水平。

市场担忧央行放松银根也事出有因。一直以来,凡是遇到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央行就把货币政策放得极度宽松。不过,货币政策宽松对拉动经济的效果越来越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拿出了4万亿经济剌激计划,对缓解当时的经济下行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而现在中国经济主要是调整结构,如果再大肆放水不但起不到效果,而且负作用会很大。

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将维持在中性,既要释放一定的流动性,确保不发生钱荒现象,通过压制货币市场利率上行,稳定经济增长和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又要防止发生,货币政策偏向于宽松过度,最终造成大水漫灌,资产泡沫继续被吹大效果。也说是说央行现在的货币政策好比是在走钢丝,通过一系列货币工具来调节平衡。

信息三:贸易摩擦给经济带来下行风险

易纲承认贸易摩擦给经济带来的下行风险巨大。对于贸易谈判策略,易纲称中国将遵循既有的原则,同时也做好了最坏的情况的准备。易纲进一步表示,我认为贸易摩擦将造成很多问题,导致负面预期和不确定性,使市场产生紧张情绪,这是市场不喜欢的。

应该说,贸易摩擦争端源于中美两国存在着巨大贸易顺差,而这种贸易顺差并不是靠通过双方摩擦升级而能解决的。中国每年有大量的商品输向海外市场,换回来大量的美钞,而中国却无法从美国那边买回来同等价值的商品。所以中美两国的贸易顺差问题,并不能完全怪中国。即使贸易摩擦升级后,也没给美国经济带来多大的好处。

据海关统计,2018年9月我国对美国进出口4055.4亿元,增长13.1%,出口额为3193.1亿元,增长16.6%。显然,贸易摩擦只能让中国贸易顺差收窄,但是并不能改变美中两国贸易增长和扭转长期的逆差态势。贸易摩擦对中美两国经济增长都不利。

信息四:将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易纲还提到,中国不会出台特殊的政策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当前,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攀升,最近还有60多个国家宣布将拿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甚至伊朗、委内瑞拉等国都曾表示要将人民币作为石油出口的计价货币。

对此,我们认为,易纲行长说得没错,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确没有必要靠政策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只要根据时机不同,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就可以了,比如,之前我国成立了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期货交易都将以人民币作为计价单位。人民币国际化只要把握时机,逐步推进即可。

易纲行长的讲话释,既肯定了中国经济稳增长的结果,也不否认贸易摩擦会给国内经济带来压力,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扩大内需。至于货币政策,中国央行将偏向于中性,决意不会再搞大水漫灌,而随着国内经济和金融趋于稳定,人民币汇率也会逐步走稳,这也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人民币国际化要有一个逐步推进,而非政策外力一蹴而就。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