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果楼市进入下跌周期,中国人该怎么办?
前段时间,有些地产商在几个城市实施了降价或者变相降价的促销活动。
这实在是……妙啊!
好多买了房的业主瞬间炸了,纷纷跑到售楼处要求补偿或退房。
有人觉得,开发商不考虑业主的利益,降价实在太坑人。也有人说,“降价就闹明显不符合契约精神,在房价上涨过程中,购房者并未平分利润给开发商,房价降了也不应要求开发商退差价。”
今天,鸡汤哥就来说说关于房子降价之后的问题。
1.
依闹维权
事实上,开发商跟每一位业主签订的房产合同都是单独的,合同里也并不会对开发商之后的销售价格做任何约束。因此,法理上,开发商没有赔偿前面业主的责任和义务。
依法维权并不成立,所以很多中国人的选择是“依闹维权”。
自古以来,“闹”就是中国人行事方法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哪吒闹海”。我们想一想,这个历来被当作正面典型的神话故事,道义上还算说得过去,但似乎在程序正义方面存在点问题。
首先,哪吒未经天庭审判,就把龙王三太子杀了。如果说龙王的三太子欺凌百姓,被哪吒杀了,他死有余辜。可是,后来哪吒又跑人家老爹家里,大闹一场,整个把龙宫强拆了,就有点不讲道理了。
后人为了给哪吒一个行动的正当性,就给龙王安排了一个滥发洪水的罪责。但是,降雨本来就是龙王的职业和权利嘛!哪吒不服,应该找天庭,申请重新制定降雨的法则啊。
不过,哪吒有一点很值得敬佩:自始至终一个人在闹,不牵连、不怂恿别人,一人做事一人当。
而现在的“房闹”,都是业主联合起来去堵售楼处,人多势众,借助集体的影响力实现个人诉求。有点中国人常说的“法不责众”的意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日常消费中,我们也都有买贵的时候。看到买过的东西降价了,自己肯定觉买亏了,但除非商品在价保期限内,否则我们不会去找商家。
那是因为,商品价格不足以击穿我们的理性。
可以想见,开发商把后期的房子降价,那么同小区的前期业主的房子,如果今后想要卖出去,也必须随行就市地降价。所以,只有当房子被低价卖掉,损失才真正成立。
闹,虽然不讲道理,但能换回来实实在在的人民币。
面临几十万的金额,人的理性被动摇了。所谓“不要用金钱考验人性”就是这个道理。
那些“房闹”也不一定都打定了要卖房的主意,而是想,趁着机会能捞一笔是一笔。
有人说,只要是刚需自住型的,就没有损失。但是,人类决策的动机是复杂的。
大多数买房的人都是同时具有两个目标:投资和自住。
即使现在自住,也不代表未来永远不卖,所以降价的损失的确存在。
纵使业主拉横幅、堵门口,是否补偿还是要看开发商的态度。也就是说,“房闹”付出那么多时间和汗水,不一定能换来回报,毕竟于法并无依据。但是,如果你看新闻比较细心就能发现,那些被闹的地产商,多是大型的、知名的。
业主是很精明的,他们知道:只有这些知名房企才看重品牌美誉度,而且舍得“花钱平事”,而对小企业再闹也没用。
想当初,锤子科技的第一代手机上市不到几个月时间,价格从3000降到2000,也是遭到了不少用户的指责。
锤子科技的补偿方案是发代金券,在用户感受和公司盈利之间做了比较好的平衡。
虽然一些人能从闹中获得好处,但一次次的闹,其实会提高消费者的集体成本。因为这违背了契约精神,商家必然会想办法弥补这些损失。
比如,一家超市有无理由无期限退换货的服务,这当然是给买了后悔的顾客一个方便。但很多人买回家用了好久,再去退货,等于免费使用。长此以往,商家无法承受损失,就会取消这种退换货服务。而跟着倒霉的,是那些诚信的消费者。
可是,不闹,他们又能怎么办,眼睁睁看着自己赔钱吗?
2.
楼市周期或是18年
是的,我必须要说:坦然接受自己的决策失败并为此承担责任、不找替罪羊,这是心态健康的成年人理应具备的素质。
这里,面对房价下降,不管是已经买了房的、还是没买房的,鸡汤哥还是要给大家支几招。
首先,你要判断此番降价属于哪种类型:是开启了一个下跌周期,或只是偶发事件影响。
如果是偶发事件导致开发商促销,那么长期看,房价一定要回归真实价值,表示以后房价还是要涨回来的,已经买房的不用过于担心。而要买房的,可以准备择机入场。
所有人都想在低价买房、高价卖房。如果进入了下跌周期,那就值得仔细想想了。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回忆,他在东京的表哥在泡沫经济前夕,用5亿日元买了一套房子,结果到1990年中期,只值1亿日元。
所以,时机很重要。要注意的是,看到降价并等于可以立即入场。
比如,房价周期类似于正弦曲线,在刚过波峰的时候,虽然已经显露下降的势头,但仍处于高位。所以,要在尽可能等到价格降落到波谷附近再买房。
那么,买房与卖房决策的依据都是:下跌会持续多久,什么时候会反弹。
对人类来说,找周期规律可能是比找宇宙起源更难的一个问题。因为历史周期无法完全复制到未来,每个经济学家都有格各自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我找到了几个比较可信的假说,很多学者都相信:一个完整的涨跌周期大约是18年。
美国1989年房地产泡沫破裂、储贷危机,到2007年次贷危机,泡沫再破裂,18年。
日本1974年开始经济调整,到1991年泡沫破裂,18年。
香港房地产1985年复苏,到1997年金融危机,2003年再次复苏,18年。
美国的霍默霍伊特在《房地产周期百年史:1830~1933年芝加哥城市发展与土地价值》一书中总结,在芝加哥103年的房地产历史中,各种事件先后重复了五六次,平均间隔为18年。
著有《2010泡沫破碎:房价、银行与经济萧条》的伦敦土地联合会执行董事弗雷德哈里森也信奉18年的周期规律。
他的观点是,一个完整的房地产周期是18年左右,在这18年里,房价会先上涨7年,然后可能会发生一个短期的下跌,然后经历5年的快速上涨,再之后是2年的疯狂,最后是历时4年左右的崩溃。
美国还有人把1870年来分成8个周期,分别是18年、18年、20-22年、21年、10年、18年、18年、17年。而英国在1776到2010年期间,也出现了一些18年周期规律。
中国情况呢?在90年代的缓慢上涨后,21世纪中国楼市一直快速上涨,知道2007年前后出现了金融危机和救市“4万亿”,可以看作短暂的下跌;此后几年再次快速上涨,即使是限购等调控政策也压不住。
而今年的情况是否能被看做下降周期的起点?无人知晓。
那么,面对可能出现的下降周期,如果你确实有刚需,该不该买房?我的答案是,如果选择贷款,而只要你的收入可以承担未来5到10年的月供,就可以买。
虽然周期规律难以捉摸,但同时,我们也很难那么倒霉踩在最高点买房。以18年左右的周期看,只要你持有房子的时间超过下降周期,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不会亏。
反过来,如果你现在手里有房,在犹豫卖不卖,我的建议是:大城市的好地段不卖,其他的升值空间有限,可以考虑在价格合适的时候卖掉。
当然,一切决策的基础,是你对自己的需求与能力,已经整个社会经济走势的判断。纵观全球,就算是金额大鳄索罗斯那个等级的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我们不必追求多高的收益,但一定要做到的是,避免“爆仓”。爆仓,就是出现自己无法承受的负面情况。
所以,买房最需要考虑的是:自己能否扛得住最坏的可能性。比如,国家提高贷款利率、公司做降薪调整。
祝愿大家都可以做出不后悔的决策。
你会在一线城市买房子,还是回老家买房子?
欢迎留言告诉鸡汤哥。
如果你不能常常来看我,
▼
END
-- 点击图片 ↓ 查看最热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