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未知命运
2017-06-26 07:34: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共享单车行业最近新闻频出,先是重庆悟空共享单车成为首家退出市场的企业,然后摩拜和ofo小黄车后面的两位大佬在朋友圈进行了一番“互怼”,随后,ofo又将原本99元的押金上调至199元,这些动作显示了这个行业经历野蛮成长之后,开始进入一个瓶颈期,面临发展方向的焦虑。

共享单车刚开始是以一种类似公益目的出现,因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给出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只不过作为互联网创业的一种,重复互联网企业过去的路径:依靠大规模投放先要创造更多流量,然后再想着如何将流量变现。这与互联网打车软件通过大规模补贴吸引客户的做法类似。由于共享单车准入门槛比较低,主要是单车制造,集团化采购成本更低,这导致很多资本涌入,以至于大家调侃,“共享单车让颜色都不够用了”。

准入门槛低以及做大区域市场成为一个后来者的目标,因为如果在某一个大城市占有率很高,就可以将企业卖给行业老大或老二。在中国互联网江湖,迅速把企业做成一定规模然后等待并购是一种赚取快钱的通行做法。因为对于行业前两位之外的共享单车企业而言,缺乏融资能力的他们几乎无法长时间持续投入(不断投放新车)运行下去,也因此,悟空共享单车的退出毫不意外。与其他行业不同,共享单车可能很难发生并购,因为客户都是随机的,尤其是很多后来者都免交押金的情况下。只要老大或老二能够持续投放,在时间上就能把追随者自动“清场”,无需出资并购,这对很多追随者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共享单车在中国政策层面受到了一些扶持,政府部门还酝酿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行业规范发展。作为一种中国首创的事物,中国共享单车在国际舆论中备受瞩目。包括摩拜、ofo开始将单车推向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地。可以说,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

但是,这项事物在中国的环境中反而不太适宜。因为,当共享单车的竞争是依靠投放规模(提供更多供给)抢占更多客户的时候,一些企业就会将过多的车子摆放在公共场所,占领了更多的人行道,甚至机动车道、广场等场所都挤满了单车,也就是说,作为一项商业活动,它是以一定程度上损害公共空间与交通秩序为代价的。单车给一部分使用者和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却让另一部分人支付成本,这不公平,不合理,也是以违规为代价。

此外,从使用现状看,共享单车的损坏率过高,甚至大量被“私有化”。这种市场破坏行为会导致企业成本过高而难以长期维持,而且,至今破坏行为并没有减少或者被监管制止的可能。因此,共享单车企业不应该只想依靠超出合理水平的数量投放野蛮生长,如果长远发展,还应承担社会责任。

当然,相关企业可能以提供公益出行,减少排放等理由显示自身的社会价值。但是,对于资本而言这并不可靠。互联网租车行业蜂拥而起的时候,被企业与公众赋予打破出租车垄断,降低出行成本,提供更好服务等美好目的。而现在经历一系列并购之后,垄断性的互联网租车业务大幅提高了费用,服务也不再那么美好,一切都回归赚取更多商业利润为目标,让公众空欢喜了一场。现在,摩拜刚刚进行了新一轮巨额融资,ofo也在融资路上。追随者可能很快退出这个市场,如果最终在资本的主导下,出现一两家企业垄断市场,我们无法判断这个结局对消费者而言会是什么。

共享单车适用于那些公共空间(比如停车位以及自行车专用车道)规划与治理良好,居民素质较高(不会随意破坏)的城市。因此,目前摩拜和ofo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将中国低成本制造与中国商业模式输出,同时这也是一项符合环保绿色理念的生活方式,会给中国以及中国式创新带来更多积极的国际影响力。

回归到共享单车在国内的命运,如果乱停乱放的运行模式不改变,如果广泛性的破坏行为得不到制止,如果企业间无法进行良性竞争,那么,共享单车就很难在中国城市健康成长。而且如果最终出现行业垄断性现象,可能后果更加糟糕。考虑到中国中心城市人口过多而道路空间过少,如果政府不改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治理,共享单车也很难有健康发展的土壤。

至少到目前为止,共享单车的投资者用巨额资本豪赌一场商业实验,实验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商业利润。我们可以容忍商业创新,但是不应该让社会承担过多成本。我们需要称职的公共管理者,守法的企业,以及高素质的城市居民,他们应该一起努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