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者| 三大集团"合并"前夜:阻碍依旧 大势难逆
2018-05-11 15:53:00 来源:腾讯汽车

5月11日,一汽、东风、兵装三大集团之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人事变动,如此密集的节奏已经不能再视其为一次正常的人事调整。

和“双徐”对调的战略性举措不同,副总级别的高管频繁换防,意味着主管部门更深层次的考量:几十年来,数家大型汽车集团一直处于直接竞争关系,而它们也各自与外资进行了长期广泛的合作与利益“捆绑”,以至于彼此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却少得可怜。在副总这一层面的互换高管,或许能更加快捷的彼此拉近关系,进而找到共同利益契合点。

去年2月份,一汽、东风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创建“前瞻共性技术创新中心”,6月,两者旗下零部件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8月,一汽东风和长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着眼于全链条合作,甚至要研发共同的整车平台。

这是要搞大事的节奏。

自从美国公开要求中国停止“中国制造2025”计划,这项计划的战略意义就再也无法遮掩。汽车制造业作为工业体系的一部分,如果具备整合潜力的话,央企的整合就成为唯一选项。民营企业和地方国企则因为所有权问题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是不可能在行政部门主导下整合的。

但是问题在于,三大集团的整合与其他领域的央企整合多了一重障碍:合资协议。目前三大央企各自拥有多个外资合作伙伴,而这些协议至少涵盖了跨越2025年的中期时间维度。

如果三者距离拉的足够近,会发生什么?事实上,不必等战略协同计划完全落地,与之合作的外资企业早已如坐针毡,虽然他们已经得到“合资格局不会改变”的承诺。

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合资伙伴在战略上出现分歧?投资受到阻遏?强制技术转让?长期稳固的盈利前景,被国企整合的可能性蒙上了阴影,这才是欧洲车企焦虑的根源。

只留下少数胜利者,在任何充分市场竞争的态势下,都是终极格局。

那么,我们做什么可以打消对方的战略疑虑?一再保证、延长合资期限、主动下调中方股比,恐怕都不及确保,几家央企在战略合作的同时,保持各自利益的分野。

全球汽车业合并或者战略联合的例子都有,在技术上合作,排除资本层面的合并,才能确保利益的独立性。恰恰是这一点,我们无法对外方合作伙伴做出承诺。因为种种迹象表明,三大央企合并的现实可能性正迅速升高。

外方对中国伙伴是否“翅膀硬了”,恐怕各自有评估。如果央企之间的战略协同、财务节省红利落位,再加上搭建技术共同研发平台,外方倚仗的筹码将迅速缩水。到那时,谁更迫切需要维持合资协议本身?

因此在当前的时间点上,和切割种种利益关联方的改革举措相比,维持与外方合资的战略稳定仍符合各方利益,但也更难操作。

接下来几方会有何动作,将考验决策者的战略定力与手段灵活性,让我们拭目以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