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杖头木偶今年入选湖北省非遗项目(资料图片)
记者万旭明
今年入选湖北省非遗项目后,武汉杖头木偶的发展愈发稳健。昨日,杖头木偶第四代传承人黄晓华、丁春娥分别收下徒弟,并检验了2015届木偶班小学员的专业展示。老前辈们欣喜地看到,武汉杖头木偶已后继有人。但他们也发现,木偶制作者的缺乏正成为另一大发展阻碍。
杖头木偶后继有人
黄晓华、丁春娥是武汉杖头木偶第四代传承人,他们都已在2005年退休,此次分别收庄源、王莉为徒。其实,这两个徒弟本身也是老师。2015年,木偶班开课,共有男女学生十余人,为武汉杖头木偶第九代表演者。这个班由国内知名木偶表演艺术家谭志远亲自开萌,班内集中了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和武汉市艺术学校的一批骨干教师。庄源、王莉分别是这届木偶班的专业班主任、木偶专业课老师。
昨天的拜师仪式后,2015届木偶班的学生们也向前辈老师们展示了学艺一年多的成果,丁春娥赶紧向徒弟王莉说道:“男孩子的手劲儿要传到木偶上去,这点很重要。”她表示,杖头木偶最重要的就是基本功,功底不扎实,动作就不美。经过了近20年的沉寂,杖头木偶再次开班授课,丁春娥很有信心:“只要孩子们把基本功练扎实,重回武汉杖头木偶的顶峰就很有希望。”
木偶制作者缺乏成阻碍
在拜师仪式上,丁春娥将自己曾在《三打白骨精》中使用的一个木偶传给了徒弟王莉。对木偶表演者来说,一个趁手的木偶再重要不过。但丁春娥很着急:“武汉曾经有全套的木偶制作班底,每个剧目排演时,都会根据人物性格设计木偶,造型、制作都是咱们自己来,有哪里不顺手、哪里坏了都有专门的师傅修。但那一批师傅早就已经退休了,现在的木偶只能去外面买,用着不趁手,坏了也不好修。”可是,“木偶都没了,木偶剧怎么演呢?”
原来,一个杖头木偶的制作需要经过设计、塑形、翻模、打磨、化妆等多道工序,制作者不仅要懂美术,还要懂人体结构。丁春娥透露,培养一个木偶制作者,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链接>>>
链接>>>
武汉杖头木偶源于荆楚民间傀儡戏(木人戏),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清末民初,木偶剧艺人以纱幔围成戏场在汉口后湖一带卖艺,后转战茶楼演出,剧目多系神话故事和连台本戏。1919年至1929年前后,外来木偶戏班在新市场演出,与本地木偶戏相互借鉴融合。上世纪70年代以后,建立了国营武汉市说唱团木偶队,后改制为武汉市木偶剧团。其中,《东海小哨兵》《高山劲松》《乒坛新苗》等参加1975年全国木偶皮影调演,受到好评。1992年《狮子舞》《假人》《长袖舞》《摸花轿》获文化部艺术局颁发的最佳制作、最佳导演、最佳表演等大奖。
武汉杖头木偶首创了“长袖舞”,表演灵动飘逸、婉约柔美。配唱艺术则融合了楚剧、汉剧等地方剧种,呈现出“浪漫”的审美特征。
2016年7月,武汉杖头木偶成功入选省级非遗项目。